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大明:从辽东将门开始 > 第4章:有乃祖风

第4章:有乃祖风


  这是明末,不是现代。

  古人十分注重誓言,以先祖之名,更是一个非常庄重的誓言。

  将门子弟皆以身份为荣,其中稍有进取心者,便要立志恢复先祖荣耀,轻易不会以先祖为誓。

  尤其当这个先祖还是赫赫有名的宁远伯李成梁、李如松父子时,更使得这个誓言变得有说服力。

  此言一出,军营随即大哗。

  只不过这个“哗”不再是哗变的,而是哗然的哗。

  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关宁军兵们互相讨论、争辩。

  其实真正说起来,李家衰落也没几年。

  李如松三十年前战死辽东不假,但作为李顺祖的曾祖父,李成梁活的那叫一个长。

  算到现在,他也就才死了十四年,再加把劲,他能从明朝中期活到明末。

  那一代的许多老兵都是这些关宁军的父祖兄长,甚至有些身体硬朗的还活着。

  辽东李氏的分布很广,除了李成梁的直系老长房外,还有老二房到老五房,但这些李氏子弟的血缘关系其实和李成梁很淡,都属于远亲。

  随着李成梁功成名就,老二房到老五房这些沾亲带故的,在辽东也都慢慢混起来了。

  但李氏子弟虽多,真正在辽东铁骑旧部中存有威望的,只有李成梁的直系,也就是李如松-李世忠-李顺祖这一支。

  李成梁前后镇辽三十余载,以厚赏部属、结纳姻亲广受朝堂言官诟病,但也正因如此,使得李氏亲朋故旧遍布九边,往昔的峥嵘岁月与铁马兵戈依稀在目。

  军兵们虽然尊重辽东李家的威望,却也并不都是憨傻之辈,他们并不会被一句誓言搪塞过去。

  很快,有人提出了最为众人关注的质疑。

  “誓言又不能换来饭吃,到时候你拍拍屁股走了,爷们不还是要在这等死?”

  “李指挥住的是深宅大院,吃的是鸡鸭鱼肉,岂能知道弟兄们如今过的都是什么日子!”

  说出那番话的时候,李顺祖自然没有仅凭一句话就平定局势的打算。

  听到质疑,李顺祖的神情并没有丝毫动容,显得极为冷静。

  打蛇打七寸,平定兵变自然就要从根本下手。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关宁军在城下的物资供给不足问题,方才那些关宁兵的叫喊声中,李顺祖也听到了一些端倪。

  关宁兵们怨言颇重的,便是彰义门的京营提督克扣物资一事。

  也正因为彰义门京营提督克扣了物资,导致许多本不该不治的伤员,不幸死在了京城脚下。

  以后世李顺祖曾在政府部门任职的经历来看,这件事想要迅速解决,唯一的办法是就此打住,涉及面越窄越好。

  整个物资问题,最好全都推到这个彰义门京营提督身上。

  如果再往上牵扯,事情可能就不会那么简单的解决了。

  涉及到个人利益时,人性是贪婪且自私的。

  世上没有那么多圣人,李顺祖也不是。

  关宁兵李顺祖一个都不认识,更不在乎他们的死活。

  如果不是李顺祖不了解这个时代的官场规矩,上来第一句就得罪了同僚,也不会卷入这场历史上他根本不会卷入的争斗中。

  如今的李顺祖,只能尽量把事情做好,尽快抽身。

  彰义门提督是谁,李顺祖连名字都记不起来,用他的命安抚人心,不会有任何心理压力。

  想要利用人性的弱点其实很简单,把这场兵变由祸变为福即可。

  如果这场兵变没闹起来的好处,大于舍弃彰义门提督带来的坏处,上面的人会如何选择?

  想到这里,李顺祖转头望向身后。

  人群之外的两名钦差,传旨太监车天翔,和负责查办袁崇焕的北镇抚司指挥使宋付,正在对着此处指指点点,脸上都是阴晴不定。

  不过有李顺祖兜底,两人的脸色已经比刚才好看多了。

  南镇抚司的冯亮祖,一直躲在人群中等着看洋相。

  随着李顺祖的目光,一众关宁兵也都是转过身来,面带愠怒的向后看去。

  李顺祖走出人群,来到两人身前,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