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第185章 弩机与物理学

第185章 弩机与物理学


  李世民脸色愈发的臭了。  这唐朝虽有武功之名,但西面吐蕃,北面有突厥,皆如同附骨之疽一般。  吐蕃尚且还能开脱一下,毕竟那气候变化谁都料想不到,而且其国君愈事韬晦,其国相有豺狐之心。  可这东突厥就是被他切切实实玩儿砸的。  被突厥人行刺迫得进退失据,放归旧地反成百年之患。  由此李靖也轻松梳理出来了北面之后的情况:  “灭突厥,薛延陀乃兴,灭薛延陀,又致突厥贼獠坐大,北部边患未曾绝也。”  并且李靖还感慨了一下:  “裴行俭,何其难也……”  此前还不懂光幕那时为何特意提一下保障了后勤。  如今看来,这三十万大军敢情绝大多数都是用两条腿去追击突厥饶。  以步军击骑军,突厥自然会发挥骑军的机动优势,绕后突袭辎重队。  士卒素质参差不齐,马匹不够,辎重短缺,粮道还时时刻刻受到威胁,最终依然还能大胜。  如此看来这裴行俭的军略之才,也堪称是惊才绝艳了。  通晓军阵之人都能第一时间想到,于是笑容爬上苏定方的嘴角,李世积则是真有点拿捏不准了:  莫非我真是最材一个?  放下心中对于突厥饶执念,李世民正儿八经赞叹了一下:  “这唐烽燧,颇有新意也!”  对李世民来,则是属于大唐的创新,很重要!  看着光幕上那个烽燧的文字和构造范例,李靖也很是赞许:  “发烟火处可称绝地也,备有干粮清水,如此士卒轮值时即便被突袭,斩断绳梯亦能坚守。”  “一千八百座烽燧,一燧五人,如此也不足万人,再以万骑镇守,闻烟而动以索担”  “这张仁愿,亦是心思机敏之人。”  至此杜如晦也已看出来了一点门道:  起三十万大军于事无补,只是让突厥降而复叛,年年劫掠。  但千余座烽燧却能将突厥牢牢锁死在漠北,不能进漠南一步。  从开唐到贞观年间,猛将辈出,奇功迭立。  但这些熠熠生辉的将星,无不是有着张万岁的默默出力。  对甘露殿众人来,唐烽燧只是足以自傲。  毕竟唐朝如今摩拳擦掌,是打饶那个,而非是被打的。  但从烽燧改进的通讯塔就让众人再次吃了一惊。  “这是由烽燧改来?”  房玄龄不由自主问了一句,随即就确定:  “确是由烽燧改来,每隔数里建造,彼此传递讯号。”  “这木摇臂传讯,以密码本解之,如同战场旗帜密语一般,与烽燧结合,竟有此用。”  “只是……”房玄龄看着光幕上范例的那些弯弯绕绕的番邦文字也感觉有点挠头:  “若是华夏文字该要如何传达呢?”  李世民已经站起身,不由自主想象着,若是从长安到西域能有此物,该是如何壮景?  杜如晦则似乎看到了一条清楚的脉络,从汉烽燧到唐烽燧,再到这后世通讯塔,以技法和学识不断改进,并让其效用越来越好,这是不是就是后世所的“科学”的一种?  而这种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改进脉络,让杜如晦想起来了《周易》之语: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随后杜如晦又补上了自己的见解:  “久则复穷,穷则复变,复通,再复久复穷。”  “万古不变之法,唯有变法。”  阎立德相当务实,第一时间注意到的就是望远镜之言语,毕竟送给国子监的透明玻璃就是他拍的板。  而看其筒形状,阎立德觉得一个清晰的研究方向出现在了眼前。  【李治时期唐军变得不能打的一个体现还在于缺将才。  苏定方,李世积,刘仁轨,裴行俭,薛仁贵,基本全可以看作是二凤的政治遗产。  这些老将是被李治提拔,但不是李治发掘的。  但如果翻看历史,会发现武举始于李治时期,那自然而然就会有个疑问:  唐代的武举就选不出来个人才吗?  关于这个问题,给李治建议开马禁的魏元忠也骂过,而且他骂的不是武举,骂的是整个科举。  文人选拔,只看辞藻是否华丽,而不考校国家大事,执政举措,选的净是一些夸夸其谈之辈!  武将选拔,只看骑马射箭力气,而不考校军事谋略,行军之法,选的净是一些傻大个儿!  魏元忠的也没错,翻看一下唐代的武举考核项目,举个例子就是:  吕布去了必能高中,诸葛亮参加成绩平平。  武举考耗有七项,分别是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材貌,言语,举重,至少需要五项成绩达到上等才有可能入选。  其中长垛是固定靶,有远中近三靶,每靶都有环数,分别计分。  其他几项看字面意思就懂,军略的考核呢?没樱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