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没用。
首先就是四大战区的军队,还有就是赵云和太史慈统领的两万卫戍军根本就不遵从朝廷和荀彧的命令,就算是天子诏令传到军中,
主帅一句“未收到公爷军令,概不奉命!”就能让荀彧等人的努力付之东流。
其次,南方的几个诸侯,对洛阳送来的诏命也是信一半,疑一半。
要你做八分,诸侯们答应六分,执行四分,做到两三分。
刘备还好点,对天子诏令,也算是积极响应,可刘表和刘璋则是坐壁上观,至于孙权和周瑜则更是有自己的主见,
不管你朝廷的诏令如何,对我有利,我就执行,要我退让,对不起,听不见。
也正因如此,这半年的时间,荀彧不仅面色憔悴,身体更是累垮了。
卧病在床后,剩下的烂摊子便交到了尚书右丞赵谦的手里,至于像御史大夫张延,太仆范毅他们这些晋党官员,则是极为默契的眼观鼻鼻观心。
荀彧病倒后,他们这些既不主战也不主和,唯晋国公命是从的官员,似乎像是商量好了一样,只做好自己的事,不是自己的事绝不伸手去干预,比如荀彧丢下的烂摊子。
至于以沮授和郭嘉为首的主战派,也没有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夺过主战的大旗,反而偃旗息鼓了。
这下好了,
敢情就他荀彧拉着一帮官员围在天子身边上蹿下跳,其他人也都当看戏一样。
现在荀彧病倒了,烂摊子,不,主和的大旗交到赵谦这个二五仔的手里,倒把赵谦给整不会了。
整个主和派,除了天子就四个人,荀彧病倒了,尚书郎中杨奇又是自己人,议郎边让虽然有些才华,但如今这局面对他边让来说,显然已经超纲了。
事情发展到现在,赵谦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经过上级组织决定,赵谦领着郎中杨奇,还有议郎边让,先是去看望了卧病在床的荀彧。
荀彧在清醒的时候就留下了八个字:“请晋国公主持大局”。
随后,
赵谦等人便着急忙慌的去了宫里,将荀彧的话还有他们的意见汇报给了天子刘协。
这样的结果,对于刘协来说,并不意外。
因为他当皇帝这么多年,几乎从来没有在政治领域赢过,对于失败这件事儿,刘协已经放平了心态。
于是乎,
请晋国公出来主持大局的诏令从宫中送往晋国公府,
但是,晋国公府府门紧闭,根本就叩不开门。
在这洛阳城,晋国公府的府门恐怕比皇宫宫门的地位还要高,除非里面的人愿意打开,否则,谁也没那个能力从外面强行打开。
后来,
刘协发了狠,为表诚意,让传诏的内侍叩不开门就死在国公府门口,再有了两封诏命死俩内侍的事儿发生。
而这一次,
刘协心里明白,若不给晋国公一个台阶下,恐怕不足以表达自己的诚意。
索性,一咬牙,直接让内侍官拟了一道封王的诏命,交给了赵谦。
赵谦在得知此诏命后,表面上一脸嘁嘁,实则内心激动得一匹,赶紧把黄门侍郎毕岚叫了过来。
毕岚是晋国公的人,大家都知道,而且毕岚执掌侍中寺,传诏的事儿本就是他的职责,
所以,
此事,于公于私,都得由毕岚来操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