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迁移治所的消息就传开了,整个吴郡上下全都知道了。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吴县乃至周边各县,竟有数万青壮前来参军,全都想要跟随我一起前往秣陵,然后北上攻打曹操。 奈何各部还未返回,在如今的吴县城内,将领极度缺乏。算上我和孙权在内,也只有我麾下的五名军司马而已,满打满算只有七名将领。 于是,我只能火线提拔,暂时委任五名军司马作为假校尉,其他曲军侯也都各升一级担任假司马。派他们和孙权一起前去挑选士卒,从中挑选出三万人,再由原来我部众里的屯长、队率担任中层军官,什长、伍长晋升低级军官,再从青壮中间挑选出佼佼者来担任什长和伍长。 假校尉、假司马,顾名思义,就是假的,临时的。 汉代军制,五人为一伍,设伍长; 两伍,十人为一什,设什长; 五什,五十人为一队,设队率; 两队,一百人为一屯,设屯长; 五屯,五百人为一曲,设曲军侯; 两曲,一千人为一部,设军司马; 五部,五千人为一军,设校尉。 这种制度叫做二五军制。 校尉麾下只有一部,只有做到了将军,才能统帅更多的兵马。或者就是将军赋予其他人额外的兵权,就像如今的周瑜就有权统帅江东一半的兵马。 三万青壮,加上五千我的本部,如今在吴县的军营内就有了三万五千大军,分别由我和孙权、五名假校尉统领。 望着如此多的军队,黑压压的一片,我不由地摇头苦笑。 接下去几天,我便每天都在城外军营带着他们进行操练,争取在出征前提高他们的战斗力。 直到有一天,朱治突然来访,还带着几个人一起前来见我。 “主公!”甫一见面,朱治就向我打招呼道。 “君理!不知这几位是?”我连忙问道。 “吴郡朱桓、朱休穆!” “吴郡张允、张伯许!” “吴郡沈庆、沈弘先!” “我等见过吴侯。”几人施礼道。 这个张允乃是吴郡张氏的族长,张温的父亲,并非赤壁之战中被曹操斩杀的水师将领! 我连忙回礼道:“原来是诸位族长,孙策这厢有礼了,诸位此次前来,不知有何要事?” “听闻主公要迁移治所,前往秣陵,几位族长皆愿举族相随。”朱治回答道。 “能够受诸位如此信任,策感激不尽。待到了秣陵,策一定会给各位安排官职及住所,还请诸位放心。”我一听是来投奔我的,连忙表示道。 这让我有些惊讶,居然一下子来了三家士族,真是稀奇事了! 但也可见,在这段时间,朱治的确尽心尽责。毕竟人家都愿意举族跟随了,既然都愿意跟着我,那么人才还不是任我取用吗? “多谢吴侯!”众人连忙回答道。 “恳请吴侯让在下从军!”那个叫朱桓的男子说道,一旁叫作沈庆的男子也跟着附和。 我看向二人,只觉得全都长得孔武有力,于是点了点头,并让二人给我演示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