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克商,将纣王首级悬于国门示众,诸侯齐呼万岁,商民如释重负。 次日卯时,会盟郊祭。姜子牙率领众将,拥武王姬发立于社坛之上,诸侯依其国土方位,侍立社坛四周。 群臣手捧明水,卫康叔铺好彩席,尚父牵来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书祈祷,向神祇禀告讨伐商纣之事。众神立于云端,听罢策书,均各颔首,微笑而去。 祭祀已毕,武王下令,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粮,用以赈济贫民。 又培筑比干之墓,释放被囚箕子。命将禹王所铸九鼎迁往岐周,修治周朝政务。 武王灭商,接受诸侯朝拜,大设筵宴。宴会期间,武王会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议,分封姬姓亲族及有功之臣,并各路原有诸侯,建都立国,充当周朝屏障。 传旨官:依天下诸侯总盟主、岐周武王姬发陛下令旨,并据伐纣之功,分封诸侯国谓: 其一鲁国,姬姓,侯爵。周文王第四子姬公旦,佐文王、武王,有大勋劳于天下。封于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宝玉、大弓,而俾侯于鲁,以辅周室。 其二齐国,姜姓,侯爵。炎帝裔孙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赐姓姜氏,谓吕侯。太公吕望为帝师,号为师尚父,佐文、武平定天下,有大功,封营丘,为齐侯,列于五侯九伯之上。 其三燕国,姬姓,伯爵。召公奭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为北燕伯,治幽州。 其四魏国,姬姓,伯爵。毕公高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镇魏国,治开封高密。 其五管国,姬姓,侯爵。姬叔鲜封于管,以监武庚,都河南信阳。 其六蔡国,姬姓,侯爵。姬叔度封于蔡,以监武庚,都河南上蔡。 其七曹国,姬姓,伯爵。姬叔振铎封于曹,都济阳定陶。 其八郕国,姬姓,伯爵。姬叔武封于郕,都兖州汶上。 其九霍国,姬姓,伯爵。姬叔处封于霍,都山西平阳。 其十卫国,姬姓,侯爵。嫭康叔食采于康,封于卫,治河北冀州。 十一滕国,姬姓,侯爵。姬叔绣封于滕,都兖州滕邑。 十二晋国,姬姓,侯爵。武王少子叔虞封于晋,治山西绛县东翼城。 十三吴国,姬姓,子爵。周太王长子泰伯之后,封于吴,治江东吴郡。 十四虞国,姬姓,公爵。周太王子仲雍之后章已,封于虞,治河东太阳。 十五虢国,姬姓,公爵。季历之子虢仲,勋在王室,封于弘农,治陕县虢城。 十六楚国,芈姓,子爵。颛帝后裔,为周文、武师,封于荆蛮,治丹阳南郡枝江。 十七许国,姜姓,男爵。帝尧四岳伯夷之后,封其裔文叔于许,治许州。 十八秦国,嬴姓,伯爵。颛顼帝之裔,封其裔柏翳于秦,治陕西。 十九莒国,嬴姓,子爵。少昊之后,封其后兹与期于莒城,治青州莒邑。 二十纪国,姜姓,侯爵。姜太公次子,封于纪,治东莞剧邑,又名甾川。 二十一邾国,曹姓,子爵。陆终第五子晏安之裔曹挟,封于邾,治兖州邹城。 二十二薛国,任姓,侯爵。黄帝之后,封其后裔奚仲于薛,治兖州薛县。 二十三宋国,子姓,公爵。商王帝乙之长庶子微子启归周,封于宋,治豫州睢阳。 二十四杞国,姒姓,伯爵。夏禹王苗裔东楼公,封于杞,以奉禹祀。治雍丘。 二十五陈国,妫姓,侯爵。帝舜裔孙阏父作武王陶正,封诸陈,使奉虞帝祀。 二十六焦国,伊耆姓,侯爵。神农之后,封于焦,治弘农陕邑。 二十七蓟国,姬姓,侯爵。帝尧之裔,封于蓟,以奉唐帝之祀,治幽州顺天。 二十八杨国,姬姓,侯爵。武王弟叔虞出公子齐,生伯侨,封为杨侯。 二十九高丽国,子姓,侯爵。商王之裔箕子远去辽东,以其地封之,称箕氏朝鲜。 被封诸侯:谢主隆恩。武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传旨官:又有其余诸侯之国。越国封于会稽,向国封于谯国,凡国封于汲郡,伯国封于东平,郜国封于济阴,邓国封于赖川,戎国封于陈留,芮国封于冯翊,谷国封于南阳,牟国封于泰山,葛国封于梁邑,谭国封于平陵,遂国封于济北,滑国封于河南,鄣国封于东平,邢国封于襄邑,江国封于汝南,冀国封于皮县,徐国封于下邳,舒国封于庐江,弦国封于弋阳,郐国封于琅玡,厉国封于义阳,项国封于汝阴,英国封于楚邑,夷国封于城阳。 被封诸侯:谢主隆恩。武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姜子牙受封齐侯,辞帝出京,带领本部人马,直奔营丘而来。 因长途跋涉疲惫,部队行至泰山以东,姜太公见前方已入齐国封地境内,便下达命令,将行军速度渐渐放慢。 此日傍晚,夕阳西下,晚霞满天。哨探斥候飞马前来,至于太公马前。 斥候:报齐侯,前面距离营丘不远,尚有三十余里。 姜子牙:好。下令就地宿营,明日赶到营丘。 军令未及传达,忽闻空中一声霹雳,一个神仙飞临,乃是元始天尊座下高徒广成子。 广成子:子牙师弟,有道是兵贵神速,机会难得。前途磨难重重,若似你这等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晓行夜宿,岂似赴国建都者耶! 姜子牙闻是师兄广成子声音,大吃一惊,便问左右。 姜尚:左右诸将,你等可有所闻? 左右皆都摇头,更有人反问。 部将:老爷年纪大了,莫不是因为多日赶路上火,便生耳鸣? 姜尚:咄!狗头,岂有此理!既是我师兄前来报警,则前方必有缘故。命令六军停止扎营,与我连夜趋进。 诸将:喏。 一声令下,六军将士睡意全无,急整顿人马,披星戴月赶赴营丘。 黎明之时,晨曦刚刚发动,大军刚刚到达淄河西岸,只见对面人影幢幢,铁甲铿锵,一支人马轮廓逐渐显现。姜子牙正吃惊间,斥候飞马来报。 斥候:报主公,前面有莱国军队正在涉水渡河,直奔营丘而来。 姜尚:再探。 斥候应命,拨马疾驰而去。 姜尚:这却不是天幸!若非我师兄指点,营丘非我齐国所有矣。 画外音:莱国乃是东夷诸部之一,与营丘相距甚近,本来乃是商纣属国。莱侯闻说姜子牙相助岐周平灭商朝,又来东齐建国,便欲趁其大军远来,立足未稳之际抢占营丘。 姜子牙叹毕,催令全军速进,抢在淄河西岸列阵,与莱国军队对垒。 列阵已毕,姜子牙向天空念念有辞:谢过广成子师兄指点之恩。 然后镇定自若,下令排开八卦大阵,挥军大战。 莱军如何是战神之神姜子牙对手?只两军初交,未经两三个回合,便被杀得丢盔弃甲。莱侯率其残部悻悻而回,姜子牙引军进入营丘,齐国由此得以建立。 姜子牙建齐,以法治国,律令颇为严格。 司寇营汤阳奉阴违,受贿害民,并向诸将当众散播妖言。 营汤:我等远来,当以仁义治齐。似吕尚如此一味用武,其能久乎? 诸将闻此,早有人进宫登殿,告知齐侯。 姜子牙:似此妖人,不杀不足以平定军心。持我大令,将营汤擒获斩首,以正政令! 齐国初建,部民未服。有狂矞、华士兄弟,被齐民称为贤人,聚其部众于东海之上诸岛,不向岐周天子称臣,也不为齐侯姜尚做事,并与齐国对抗。斥候探知,报入营丘。 姜子牙:似此自私自利,不为国尽忠者,乃是害群之马,何贤士之称?下令入海搜捕,随即诛杀。 于是大军出海征剿,擒杀狂矞、华士兄弟。自此之后,齐国境内再无违抗姜子牙法规之人,混乱局面迅速得到安定。 五个月后,姜子牙见齐地平定,即留三子丘穆公留于营丘治齐,自回周都岐山报政,并就此留在朝中,依旧官居太师,辅佐武王姬发。 周公旦当时受封东鲁,亦只派长子伯禽前往曲阜,建立鲁国,自己留在岐都镐京,主持朝中政务,忙得不可开交。今见姜子牙回都,不由大喜,于是置酒设宴,为太公望接风洗尘。菜过五味,酒过三巡,周公旦释杯,忽然肃容开口相问。 周公旦:某闻太公在齐建国,却杀国中贤士,其事若何? 姜子牙:周公所谓贤士,乃华士兄弟也。似此自恃其才,不服天子,不交诸侯者,我岂能将其臣服、与之结交?凡此国君无法臣服、不得结交者,是为上天所弃。三召不至,则谓叛逆之民。若以贤士待之,则必使举国民众效之,则国君何用?故而杀之,以正法纪。 周公旦:既然如此,请问齐国治政大略如何? 姜子牙:我治齐国,尊贤尚功。选拔有才者为官,吸收东夷土著入朝,以为齐国所用。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者,不分亲疏,用其所长。岐周治国之道,向以血缘关系为基,尊尊亲亲,此不能用之于齐国。欲治夷齐,当用“六守、八徵”之策。 周公旦:何谓六守? 姜子牙:选拔人才,当取仁、义、忠、信、勇、谋之士。对此六士,应富之、贵之、付之、使之、危之、事之,以考察其用,是谓六守。为国君者,又须控制农、工、商,是谓三宝。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周公旦:何谓八徵? 姜子牙:知之有八徵。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谋,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徵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周公旦:太公望以此任人唯贤、唯才是举,齐国得无欲称霸列国乎? 姜子牙:非也。齐国乃诸夷所在,若强行周礼,则必抵触,不利治国安邦。我故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诸夷内政,创其新制,又不太过悖离周礼。 周公旦:善哉,太公望治齐之策也。 画外音:据《汉书·地理志》载:“齐地负海潟卤,少五谷,而人民寡。”《盐铁论》则说:“昔太公封营丘,辟草莱而居,地薄人少。”因齐国自然环境恶劣,姜太公故此因地制宜,在发展黍、稻农耕同时,又大力发展冶炼、丝麻纺织及渔盐业;还大力发展商业,与列国通货外贸。由是百年之后,齐国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盐流通列国,成为大国富邦。 殷商灭亡第四年,周武王十五年,姬发忽发暴疾,驾崩于岐周都城镐京宫中。临终托孤于太师姜尚、周公旦,指命儿子姬诵承继天子之位。 姬诵继位为周王,史称成王。因成王诵当时年幼,只有十三岁,便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代成王掌管国事。因周人向有兄终弟及承袭习俗,如此以来,武王之弟管叔、蔡叔便皆不满,于是散布谣言,说周公想要篡位;并串联商纣王之子武庚,起兵反叛。 镜头闪回。周武王克商之后,命武庚继为商侯,留在朝歌纣宫,管理殷商余民。为防武庚叛乱,又在朝歌周围并设邶、鄘、卫三国,使霍叔、蔡叔、管叔为君,号称“三监”。 武王驾崩,消息传到朝歌。殷商旧臣奄君、薄姑二侯闻讯大喜,皆入朝歌来见武庚。 奄君、薄姑君:武王既死,成王尚幼,周公见疑兄弟,此百世之时也,请举大事! 武庚:我亦欲报先父之仇久矣。但武王设三监在我周围,皆握重兵,如其奈何? 奄君:臣闻周制,兄终弟及。今武王既死,当传位诸弟中有才能者。周公旦擅拥姬发之子为君,管、蔡二叔不服,常怀不忿。臣请赍礼前往鄘、卫二国,唆其与殿下联手,共反姬诵,有何不可? 薄姑君:此言是也。事不宜迟,殿下须早下决心! 武庚:善哉!便依你二卿所奏。 奄君、薄姑二君奉命,便往鄘、卫二国,游说蔡叔、管叔;武庚然后带领尚臣来到鹿台玉门,祭祀父亲纣王在天之灵,同时收拢殷商遗民之心,联络东夷方国部落起兵。 殷商旧属奄、徐、楚、薄姑、熊、盈等十数方伯,闻说少主反周复商,皆都闻风而动,起兵相应,联军十余万众,西进反周,阵营声势浩大。 管叔、蔡叔因怀私愤,不但欣然听从奄君及薄姑君挑唆,且派人散播流言于岐周国境内:“姬旦将不利成王,弑君篡位。”由是国内纷乱,谣言四起。 岐周朝内大臣受此谣言蛊惑,亦都相互勾串,骚动不安。周公闻报,彻夜难眠,乃与召公、姜太公会议,部署作战计划。 姜子牙:此等谣言,必出于武庚及管、蔡二监,非武力镇压不可。臣请由周公奉成王东征,大军再发朝歌,必然如汤泼雪。 周公:征东是也,但须太师挂帅,方保克敌。 姜子牙:臣受先王托孤之重,敢不从命! 周公:如此,我便与太师奉成王东征,尚请召公坐镇镐京,以安朝廷社稷。 召公:小弟愿当此任。 商议已定,姜子牙遂以百岁高龄,再披战甲,率旧日诸将祭旗誓师,并传檄天下诸侯,各出精兵,返回牧野,杀向朝歌。 武庚早有准备,亲带殷商及东夷方伯联军迎击,负隅顽抗。终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武庚军队虽众,但无民心支持,且诸侯中只有管叔、蔡叔胁从,终究不能唤起将士斗志。于是两军接战,殷商联军一战而溃,全部瓦解,武庚等一众叛首,俱都成擒。 周公:武庚反叛,大逆不道;管叔助恶,并首倡谣言,皆命处死。蔡叔从叛,处以流放;霍叔知情不举,夺其封爵,贬为庶民。 武士领命,将武庚及管叔推出午门,转瞬间捧回二人首级,诸侯皆都凛然。 周公: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武庚自绝天下,本应就此毁灭殷商宗社,止其国祚。然我成王悲悯商人,且为延续成汤之祀,诏命将纣王长兄微子封于殷地,以代殷后,爵为宋公,建都于商丘。在原商都之地设立卫国,封王弟康叔为卫君,建都朝歌。 令旨传下,诸侯大悦。殷人见复国无望,只好归附宋国,或逃往三苗。又有朝歌殷商随从武庚叛乱顽民十数万人,被周公旦迁于洛阳,设置官吏监军,加以管教。 画外音:微子启既为宋国之主,便以国为氏,隐去殷商子姓;此后宋国历任国君及其嫡系子孙,便皆以宋为氏。武庚因复国失败被杀,其后裔不忘宗祖,留在朝歌守墓祭祀,并以殷、商、汤、禄为姓,皆是子姓分支。 武庚之叛既平,随征诸侯皆都告辞,率兵回归封国。 姜子牙率领周朝得胜之军,继续东征,陆续平灭东方诸夷五十余国;以张周朝国威,同时亦为齐国扫平四周强敌,一举两得。 东夷平定,姜子牙班师,与周公奉成王还于丰镐。 周成王设朝,大赏平叛功臣。周公辅佐成王,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定度量,天下大服。至周成王二十岁,周公还政于侄,北面参拜,退就臣子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