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阑珊,信陵君府。人去酒散,杯盘狼藉。 待众客走后,侯生才向信陵君力荐:我友朱亥,当世之贤也。身怀绝技,隐于市井,只为孝母,不肯出事诸侯。虽专诸、豫让,不及多矣;若为公子所用,必建不世奇功。 信陵君深以为然,连连逊谢,便将侯生安置府中客房,当夜无话。此后数日,便随侯生往市中多次拜见朱亥,待若上宾。朱亥来者不拒,但绝不答拜,信陵君不以为怪。 孟尝君当时相魏,门下宾客有增无减,复有数千之众。然闻众客说起侯生、朱亥之事,亦不由喟然,常对宾客叹道:信陵君折节下士如此,我亦自愧不如也。 周赧王中三十二年,戊寅,公元前283年。 秦、赵二王会于穰,再次定盟。然后秦王发兵,攻拔魏国安城,兵至大梁而还。 楚将淖齿弑杀齐湣王于莒邑之时,湣王之子法章侥幸逃出,由此变换名姓,入于莒邑太史敫家,潜身为佣。 太史敫有女聪慧,兼善识人,见法章状貌非常,怜而供以衣食,并与王子私通。 当燕军主帅乐毅长驱入境之时,齐国大夫王孙贾逃出临淄,因与齐湣王中途走散,当辗转还至莒邑家中,尚且不知齐湣王已被淖齿所杀。 其母见子还家,未待其下拜,便即张口骂道:你这逆子!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汝今事王,大王被淖齿杀害,尤且不知,尚何归焉! 王孙贾闻说齐王被淖齿杀害,热血上涌,乃对母亲拜了四拜,起身便即出门。 因入市中,袒露右肩,手持长剑,向围观国人振臂高呼:楚贼淖齿,乱我齐国,杀我君王。欲与我诛杀此贼者,请皆右袒! 莒邑市人闻而大奋,相从者四百余人,各持戈戟棍棒,攻入县衙。 淖齿正在县衙堂中,与掠来莒女嘻闹饮酒,忽闻院中扰攘,不由大惊。急起身离席,推门看时,未料早被王孙贾当头一刀,劈开脑袋,复又一刀,破膛剖腹杀之。 王孙贾既杀淖齿,于是召集齐国逃亡臣僚,欲图驱楚复国。因闻王子法章藏身于太史敫府中,于是率众入府搜出,拥立为王,是谓齐襄王。 楚军闻说首将已死,更无斗志,俱都出城,奔逃还国。 王孙贾即与众臣拥护襄王,共保莒城,以拒燕军;并传檄齐国全境,布告齐人:齐曾为五霸之首,岂可臣服胡狄之燕?齐国不灭,王已立在莒矣! 齐人闻之,无不振奋,皆谋叛燕。田单在即墨城中闻之,愈加顽强死守,更无降志。 镜头转换,按下齐国,复叙秦王。 便在齐襄王自立之时,秦、赵结盟,然后发兵攻魏。 赵国惟恐唇亡齿寒,出兵援救魏国。秦王遣使,责备赵国违约,声称赵军如若不撤,当举兵以向邯郸,先灭赵国,继而伐魏。 赵人闻此,举国惊慌。名家坚白派掌门公孙龙时在赵国,便向平原君赵胜建议。 公孙龙:公子便请遣使前往咸阳,责备秦王可也。 平原君:未知以何为辞? 公孙龙:此事甚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可也。 平原君:此言何解? 公孙龙:既是秦王责我违约毁盟,公子便遣使往说秦王,赵国先与魏国结盟,方与秦约。秦国却不宣而战,率先攻打魏国,是秦王先违背盟约。赵国起兵应之,有何不可? 平原君深以为然,遂遣善辨门客为使,反聘秦国。公孙龙又恐赵使迫于秦王淫威,不能胜任,复派弟子扮作随从,前往咸阳,便以此言回复秦王。 秦昭王未料及此,张口结舌半晌,方才答道:既是双方皆有过错,互不责备便了。 镜头转换,按下秦魏,复说燕赵。 燕昭王依仗乐毅之力,尽掠齐国资财以归,于是国力大盛。为防备北部匈奴入侵,遂于二十九年大兴工程,在北部边境修筑北长城。 燕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怀来),东至襄平(今辽阳),长达千余里,规模巨大、气势雄伟;并在沿线设置上谷、渔阳、辽东、辽西、右北平五郡。 便在燕昭王全力修筑长城之际,赵国以廉颇为大将,于赵惠文王十六年率军伐齐。 廉颇时年已四十五岁,所学鬼谷兵法,此时终有用武之地。于是率军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赵国通过此战,因而越居山东六国之首。 廉颇班师回国,被赵惠王拜为上卿。 亦在此年,忽有侠士自楚国而来,拜访屠夫朱亥。 二人相见,暗中较艺,相互佩服,继而肝胆相照,结义为异姓兄弟。此时侠士方才说出自己身份,原来却是墨子门徒,禽滑徒孙,无名无姓,道号飞飞子。 朱亥大喜,遂请侯羸来会,三人一见如故,复又结拜一次,是为“三结义”源起。 飞飞子在邯郸盘桓十数日,忽然心血来潮,欲要辞去。侯生及朱亥苦留不住,只得由他,于是置酒于肉铺,为其饯行。 朱亥:三弟,你实告我,今欲去往何处? 侯生:是也,为兄亦欲开口动问。 飞飞子:既是自家兄弟,便不相瞒。骊山老母,二兄可曾闻否? 侯生:鬼谷门、骊山派及墨家门,在诸子百家中皆属道门。鬼谷门是奉老子为祖,创派于鬼谷双子,今以乐池为掌门;骊山门奉骊姬为祖,乃上古大神伏羲及女娲之妹,前任掌门乃是齐宣王妃钟离春。墨家门却是墨子独创,传于其徒禽滑,掌门何人,今未知也。 飞飞子:人云兄长博学,果不其然。现任骊山老母,及本任墨家掌门,可知是谁? 侯生、朱亥:未知也。 飞飞子:现任骊山老母,便是当年刺杀庞涓,为孙膑复仇之智秋师叔;墨家掌门,却是区区不才,小弟便是。 一言出口,侯生及朱亥皆都失惊,张口结舌。 飞飞子:弟来邯郸,亦非凭空而至。其一是为观察赵国之政,欲赠天下至宝与赵王;其次是助师侄廉颇,建功立业,成就一世英名;其三,便是为二兄结交为友也。 侯生:按下天下至宝不论,则廉颇前番轻易破齐,建立不世功勋,是出于贤弟手笑耶? 飞飞子:兄长高明至极。正是小弟助此老师侄廉颇,暗中刺杀齐军主帅,助其成功。 朱亥:且慢!则天下至宝,是为何物? 飞飞子哈哈大笑,自怀中掏出一个布囊,启囊出璧:便是此物! 侯、朱二人凝目望去,见是一块玉璧,通身碧绿,幽幽生辉,流光溢彩,更无一丝杂色。看过半日,皆都摇头,脸现迷惘之色。 飞飞子:二兄可识此物? 侯、朱:未识也。 飞飞子:此乃和氏璧也。昔日楚人卞和于凤栖之地得之,三献楚王,双足皆斫。因此璧所在,必能一统六合,称王天下,故曰是为天下至宝。 朱亥:既是天下至宝,却因何落于贤弟手中? 飞飞子:六十余年前,此玉被楚王赐予令尹昭阳。当时鬼谷门弟子张仪师兄,作客于昭阳门下。昭阳将此璧视若珍宝,因于赤山宴间展示众宾,传观之时被人藏匿,反诬张仪师兄。昭阳大怒,将张师兄笞责将死,此事便即不了了之。当时小弟正行经楚地,路过赤山,闻说张师兄受枉几死,遂查出窃璧之人,入其户杀人夺玉,此璧便入我手,以至如今。 朱亥:且慢!此段闲话,我也曾有耳闻。但有一事不解,倒要请教。 飞飞子:二兄但问无妨。 侯羸:且慢!我知二弟欲问者,是为何事。那便由我来问,既曰此璧是三弟亲手得之于六十余年前,则你今岁年齿几何? 朱亥:是也!某正欲问此。 飞飞子:糟糕!古人云,得意不可忘形,果是如此。一不小心,泄露天机也。 朱亥:你说,你说!究竟多少年岁? 飞飞子:倒也不甚太大,只九十三岁而已。 侯羸及朱亥闻此,皆显怒色。 飞飞子:二兄休怒。弟因曾习骊山门驻颜之术,故此不老。但正因如此,不敢在二兄面前妄自尊大,以免惊世骇俗。既我三人同气相求,排行前后,又何必如此在意? 二人听罢,沉默片刻,互视一眼,同时哈哈大笑,也便释然。 飞飞子:弟与二兄盘桓这许多日,本来亦甚不舍分离。无奈忽然心血来潮,默算时日,方知后日乃是骊山老母智月升仙之期。如此盛典,弟忝为墨家掌门,不得不去也。 侯、朱听罢,知其所言不虚,便各无言。当日宴罢,飞飞子拱手而去,鸿飞暝暝。 次日一早,赵惠王升殿坐朝,忽见案上多一布囊,此前从所未见。启囊视之,见是一块碧玉,深身通透,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赵惠王惊疑不置,转问宦都令缪贤:此乃何物? 缪贤:下臣不知。 赵惠王:是何人置于案上? 缪贤:下臣亦不知。侵晨扫庭时便在,下臣以为是大王所放,故未敢动。 赵惠王愈加惊疑,遂命缪贤:盛以托盘,传示众卿。 缪贤:喏! 于是果以托盘举之,遍行殿上,使诸卿传观。众臣看罢,议论纷纷,不得其要。 赵惠王:众卿!有哪位识得此物? 众卿皆都摇头。只有几个年长老臣,大胆奏道:只知是为璧玉,但不明其来历。 赵惠王见此,怫然不悦。 缪贤忽然说道:大王,臣之家客舍人蔺相如,或可识得此物。 赵惠王:蔺相如是何来历? 缪贤:其祖上世代乃为中山国玉匠,因中山国灭,身为战俘奴隶,被先王赐予下臣。臣见其颇有学识,兼且精于鉴玉,故释其奴藉,使为门客。 赵惠王:既如此,便速宣其上殿。 缪贤领诺而出,未过片刻,便带一青年入殿,拜于阶下:下民蔺相如,参见大王。 赵惠王:闻缪卿奏说,卿乃中山战俘,出于玉匠世家乎? 蔺相如:小民正是。 赵惠王:则你详观此玉,是何来历?若能辨识得出,孤有重赏。 遂命缪贤,将玉璧递之。蔺相如翻来覆去,细察半晌,复将玉璧还于家主,然后喜容满面,倒地拜贺:恭喜大王,贺喜大王! 赵惠王:何喜可贺? 蔺相如:此乃荆山之玉,出于凤栖之所,昔为荆人卞和得之。初献于楚厉王,再献武王,因匠人不识,谓其欺君邀赏,故被刖去双膝。其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此璞玉哭于荆山之下,惊动文王,命人车载入宫,当场开璞,便得此玉。此乃和氏璧也,天下独一无二至宝。 赵惠王:照卿说来,此玉当在楚国,因何无缘无故,突现寡人面前? 蔺相如:俗语云,至宝识主。当初之时,越王允常曾请欧冶子铸造五剑,三长两短。将其三剑献于吴王余昧,长者二,是为湛卢、巨阙,短者一,是为鱼肠。巨阙剑殉葬余昧,鱼肠被公子光付予专诸,以刺王僚;惟余湛卢,吴王夫差随身自佩。吴王失德,其国将亡,则湛卢不翼而飞,自归楚王。和氏之璧亦同湛卢,故能寻主。今既现王庭,则赵国小则称霸诸侯,大则混一六合,独揽天下,事无可疑。故此小民斗胆,恭贺大王,得此至宝! 越惠王闻此,不由心花怒放,于是重赏缪贤,并使蔺相如为鉴宝郎。 赵惠王得到和氏璧之事,只一日夜间,哄传邯郸,全城轰动。当时邯郸城中,自有各国使节以及行商,于是不过旬日,此事又遍传天下。 楚国闻此,兀自半信半疑,兼且不甚以为意。秦昭王听说此事,却被“天下至宝,得之可以称霸天下”评语所动,遂立即遣使寄书,向赵惠文王提出,愿用十五座城交换此玉。 赵惠文王议于众臣:若将此璧与秦,其恐不可得,枉自受骗;若是不与,又惧其发兵来儿。如此奈何? 廉颇:秦有来言,我有去语。换与不换,亦应遣使回复秦王,不可示怯于人也。 赵惠王:卿言亦是。但谁可为使? 众臣闻此,俱都钳口不言。 廉颇:臣愿前往。 赵惠王:卿为三军主帅,岂可一日暂离?切切不可。 宦者令缪贤忽道:鉴宝郎蔺相如可以为使。 赵惠王:其认玉可矣,岂曰可以为使? 缪贤:臣尝有罪,欲亡走燕,蔺相如止臣,问我何以认识燕王。臣谓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燕王私愿结友,故欲往投。相如却说,当时是因赵强燕弱,而臣为大王宠幸,故此燕王言此;若亡赵走燕,燕王势必不敢相留,反必为其擒送赵国。臣问如其奈何,相如便劝臣肉袒伏斧质,向大王请罪,大王果然赦臣之罪。此人智勇双全,故可为使。 赵惠王信以为然,遂宣蔺相如上殿:秦王欲以十五城请易和氏璧,卿谓可否? 蔺相如:秦强赵弱,不可不许。 赵惠王:若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蔺相如: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赵惠王:缪贤荐卿为使,卿可敢使秦? 蔺相如: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虽不放心,更无良策,于是遂遣蔺相如奉璧,西入秦都咸阳。 秦王闻说赵使来至,乃聚宫人内侍,于章台召见。 蔺相如入见,以外臣之礼参拜。 秦昭王:贵使远来辛苦,是来以璧易城乎? 蔺相如:是也。 秦昭王:可呈璧以观否? 蔺相如不敢不从,乃自从人手中接过锦匣,启匣出璧,双手敬奉秦王。秦昭王接过,观玩半晌,不由大喜,复又传示美人及左右内侍。左右观罢,皆呼万岁。 蔺相如冷眼旁观,见秦王不提以城交换之事,知道其必无意偿城,乃思一计,上前几步,手指和氏璧道:此璧之上略有微瑕,大王曾见之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