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已不安全,曾国藩在一队亲兵的护卫下,走陆路前往湖北咸宁。两个心腹幕僚,一个名叫赵烈文,另一个名叫刘蓉,随他一同前往。
刘蓉是湖南湘乡人,既是曾国藩的同乡,也是曾国藩的好友。(历史上,他曾官至陕西巡抚。石达开进军四川,便败于刘蓉之手。)
首发&:塔>-读小说
赵烈文是江苏常州人,只有23岁,却已成为曾国藩的心腹幕僚。
之前,赵烈文的姐夫周腾虎颇有见识,料定清军江南、江北两大营难成大事,来湖南投奔曾国藩,受到曾国藩的赏识。
周腾虎向曾国藩举荐赵烈文,说服曾国藩以厚币延请赵烈文入幕。赵烈文年轻气盛,谈锋甚健,妙语连珠。
曾国藩特别不喜欢夸夸其谈之人,却又十分欣赏赵烈文的才识。他打算折一折赵烈文的傲气,派他到九江参观湘军大将塔齐布的大营。
没想到,赵烈文回来之后一顿吐槽,料定塔齐布难堪大任。
曾国藩十分不喜,询问赵烈文原因。赵烈文毫不收敛,不客气地说道:
“塔齐布陆军营制甚懈,军气已老,恐不足恃。湘军水师本就孱弱,又集中于武昌上游。江西湘军缺少水师,难有作为。”
曾国藩认为他爱说大话,表面不动声色,其实已开始对赵烈文敬而远之。
赵烈文亦有自知之明,便借口家中有事,离开曾国藩的大营。
很快的,塔齐布在九江城下接连战败,令曾国藩大感意外。他始知赵烈文有先见之明,派人追上赵烈文,对他大加重用。两人渐成了忘年交,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
塔读@告^在线免。费阅&读!
“如今湘军所处的位置,犹如明末之关宁铁骑,又如交趾之镇西军。关宁铁骑挡不住满洲八旗,镇西军挡不住革命军,湘军也挡不住革命军。
“朝廷对湘军也不咋样。要不是江南江北大营崩溃,朝廷也不会倚重涤帅,湘军也难有出头之日。既然挡不住革命军,莫如趁湘军还算完整,争取整建制归入革命军。
“如同交趾之镇西军,投降后被改编为交趾守备师。湘军之战力,数倍于交趾镇西军,归顺后必能得革命军重用,湘军兄弟也能继续带兵打仗,搏击功名。”
这种论调,曾国藩已听过多次。但赵烈文如此说,足见对时局已经失望。
刘蓉苦笑一番,说道:“惠甫,此刻不是开玩笑的时候。”
赵烈文也叹了口气,说道:“霞仙,烈文并未开玩笑。”
曾国藩正色道:“革命军以夷变夏,糟蹋圣贤学说,有污中国文化。我是读书人,宁做清朝的遗民,也不做革命军的降官。”
赵烈文年轻,读过许多洋务书籍,对中华帝国也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曾国藩的气节,在赵烈文看来,完全不可取。
若革命军是太平军,曾国藩尚可殉节。可革命军志存高远,为民谋利,有办法、有能力重振中国,抵御内忧外患。满清腐朽无能,百姓水深火热,有什么值得湘军效忠的。
曾国藩毕竟是赵烈文的恩主。赵烈文不愿指责他顽固,转而谈起了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