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丹开出的条件可谓极其优渥! 督亢之地是燕国最为繁华发达的膏腴之地。 相邦更是燕国能拿出来的最高官位。 用如此礼遇去聘用一名退休赋闲的老头,绝对是对吕不韦看重到了极点! 然而吕不韦却断然道:“绝无此种可能!” 燕丹万万没想到吕不韦竟然拒绝的如此果断,赶忙劝:“文信侯实有大才,更助秦良多。” “我王早在十余年前就对文信侯仰慕已久。” “今秦不惜文信侯之才,竟罢文信侯相位,我王都为文信侯倍感不值!” “然,我王绝非嬴政那等薄情寡义之辈。” “我王极看重文信侯大才,愿许文信侯以重权、高位、厚禄,还请文信侯切莫拒绝啊!” 论朝争,吕不韦能扶着本不受宠的嬴异人,从二十余名公子中硬生生杀出重围、登基为王,即便是面对嬴政时期混乱的朝堂局势也能稳固嬴政的王位,自己全身而退。 论经济,吕不韦在入朝为官之前就已是下巨贾,其主政大秦期间,秦国的经济在逐渐复苏,其主政洛邑期间,更是让原本倾颓的洛邑成为商业重城。 论外交,吕不韦离间六国,多次破坏合纵,更离间信陵君与魏安厘王,为秦除心腹大患。 论战争,吕不韦两次以秦国总指挥的身份抗住了五国合纵伐秦! 而在人才笼络、国家改革等等领域,吕不韦都有其优秀之处。 自吕不韦被罢相以来,燕、赵、楚、魏四国使臣连续登门拜访吕不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邀吕不韦重出江湖,却均没能成功! 而今燕丹亲自来拜访吕不韦,同样是抱着这个目的。 对于吕不韦这等流落在外的大才,无论燕王喜还是燕丹都馋到流口水! 然而面对燕丹恳切的目光,吕不韦的拒绝却依旧坚定:“本侯已老,折腾不动了。” “且大王虽罢本侯相位,其意却也只是准本侯告老还乡而已,并未夺本侯爵位。” “本侯又岂能不知感恩,反而生恨!” 早在多年以前,吕不韦就预想到了自己被逐出朝堂的这一幕。 或者,除了嬴成蟜的横空出世之外,大秦的现在就是被吕不韦牵引着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 即便是早知会走到今这一幕,吕不韦也没有停下过牵引嬴政走向明君雄主的脚步。 吕不韦又怎会生恨! 燕丹急切的:“文信侯怎么就老了?” “文信侯如今不过五旬有余,仍是年轻力壮之际,更是才华满溢之时。” “一生积累、一生学习,就应当在这般年岁倾斜而出!” “文信侯明明有治一国之才,为何要困于一县之地!” “以文信侯之才,就应该为大国相邦,治一国之地而望下!” “丹拜求文信侯来我大燕,以我大燕为卷,大展才华!青史留名!” 吕不韦轻笑:“本侯还需要再展才华方可能青史留名吗?” “本侯不知史官会如何评本侯。” “然,无论史官对本侯鄙薄还是赞颂,这青史之上,都必有本侯之名。” 吕不韦的话音颇为平静,没有什么激昂之意。 因为在吕不韦看来,这就是事实! 青史留名? 吕不韦早就已经完成了! 燕丹也无法否认这个事实,只能转而道:“然,谁人会抗拒自己于青史之上多占几卷呢?” “若非如此,文信侯又怎会在归乡之后继续招揽门客,编修学问?” “若非如此,文信侯又怎会广交八方宾客、豢养门客、培植人才,时常探查下?” “文信侯此举必是为完善所学,以备再次入朝时用之!” 燕丹极尽诚恳甚至可谓谄媚的:“我王愿尊文信侯于黄金台,以师礼尊之。” “凡文信侯之门客,我大燕皆愿奉养之,若诸位先生愿意,也皆可入我大燕为官。” “我王更愿举国之力,实现文信侯所希冀之下。” “拜请文信侯相燕!” 在将渠自刎后,燕王喜深切感受到了国事唯艰。 燕王喜下意识的又摸向燕昭王留下的人才库,结果却发现,燕昭王的人才库已经空啦! 至此,燕王喜终于慌了,燕丹也麻了。 所以哪怕是付出再大代价去舔吕不韦。 只要能把吕不韦舔回燕国,就是燕国的巨大胜利! 吕不韦赶忙扶起燕丹:“燕太子快快请起!” 强硬的把燕丹拽了起来,吕不韦肃声解释:“本侯招募贤才、修订《吕氏春秋》并非是为本侯日后所用,而是为下人日后所用!” “本侯也无须再实现任何抱负。” “本侯的抱负尽数系于大秦,本侯之根基亦皆在大秦。” “即便本侯已经归乡,但只要大秦日益兴盛,本侯便无所憾!” “燕太子也无须多劝,只要我王不逐本侯,本侯此生不会离开秦土!” 吕不韦不是老秦人,但吕不韦的半生心血都耗于秦,一生荣辱都系于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