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港综:谁说练武的就没钱途? > 第五十八章 经验之谈,王云武

第五十八章 经验之谈,王云武


  第58章经验之谈,王云武

  时事新闻类的报刊只能拿当天的新出报刊。

  但一些小报书刊却可以提前一天备好。

  还有香烟、汽水这些商品。

  这样做,就会有个缓冲的时间,不至于因为明天开业所有事情都搅在一起而手忙脚乱。

  下午五点,太阳西斜。

  “老兄,让一让。”

  阿新边喊,边推着载满货物的单车穿过拥挤的人群。

  身后另一名伙计同样推着单车跟着他。

  当两人快接近报档时。

  李安走出报档,帮两人把单车推到码头上的仓库门口。

  这个小仓库是三江水帮他找的。

  因为报档需要存放货物地方。

  所以,在二号码头的报档开业前,三江水特地帮他在码头上找了这么一个五平见方的小仓库。

  解开绑住后座货物的绳子,李安双手用劲,把一摞摞捆绑好的书刊卸在地上。

  “安哥,这里是两千份今天新出的期刊。”

  阿新拉起短衫下摆擦了一把头上的汗水。

  蹲下身把李安卸在地上的小报分门别类的整理好。

  “三天前出的那期呢?”

  李安边卸货边问。

  相比于新闻时报,类似咸湿小报这样的期刊,一般是三天一期或者七天一期。

  “拿了一百份。”

  正整理报刊的阿新听见问话,头也没抬的回应。

  李安摇了摇头:“新出的期刊二千份,上一期的才一百份,少了点,明天去的时候可以多拿点上一期的小报。”

  “上一期都是存货了,拿那么多干嘛?”

  听见这话,阿新抬头疑惑的看着李安。

  小报印刷出来,他们去拿报时,都是拿最新一期的。

  也就是偶尔会有顾客问上一期的小报,他才特意拿了点。

  “因为有够便宜!新出的期刊一毛三,上一期的小报一份才八分。”

  李安笑了笑,试着引导阿新。

  “我问你,来我们报档买小报的顾客是哪些人?”

  阿新思考了一会儿,回答道:

  “.除了少量的工人,大多是船员。”

  “那就对喽!”

  李安点头,随即说道:

  “船员随船出海,少则七天,多则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咸湿小报又不是新闻报,不具有时效性。”

  “对这些船员来说,今天出的和三天前出的并没有多大区别,因为他们都没看过。”

  “可对于我们报档来说,区别就不一样了。都是卖两毛,新出的小报我们只能赚七分,而上一期的小报,我们一份就能赚一毛二,单独一份并不起眼,一天的销量算下来就大了。”

  “如今二号码头,一天能卖近五百份小报,你嘴里的存货要是多卖个二百份那也能多赚十块的利润。这还只是一个报档,要是三个报档呢?”

  “当然,我并不是要求报档全部卖上一期的,但可以通过销售情况来调整拿报时的比例,搭配着来卖。”

  李安这番话说完,阿新低头琢磨了一会,恍然道:

  “我明白了。”

  “嗯。”

  李安拍了拍阿新的肩膀。

  “我刚才说的这些呢,只适应码头上的报档。像其它地方的报档就不适应了。”

  “但道理相通!报档虽说是小生意,看起来也没什么门槛,似乎只要识字就能做。但你平日也要观察报档的顾客群体,注意他们的需求。”

  见阿新若有所思,李安笑了笑。

  说了这么多,他也是希望阿新能尽早的独当一面。

  阿新做事那是没话说,但有些东西也是需要提点的。

  刚才这番话。

  说透了可能一文不值,可这也是生意中的小窍门。

  李安把阿新这辆单车的书刊卸完后,转身帮另一个伙计卸货。

  忙碌了将近二十分钟。

  才把卸完的书刊整理好放进仓库。

  三人回到报档。

  “阿新,我就先走,盘完账也让其他伙计早点收工。”

  李安和阿新交代了一声,转身离开报档。

  因为联公乐的原因,阿嫂准备休息两天,没有出摊。

  李安只是随意找了个云吞摊填饱肚子,便离开了三角码头。

  众坊街,天后庙。

  太阳还未完全落山,庙前被称作榕树头的广场早已人头攒动。

  占卜算卦,说书讲故.江湖卖艺者聚集。

  以及附近前来休憩的居民。

  热闹鼎沸的人声能传出好远。

  李安穿过三三两两聚集的人群,直入天后庙后街。

  紧挨着天后庙的地方,有一处古朴大院,这在寸金寸土、拥挤繁杂的油麻地几乎很少见。

  李安脚步一顿,站在大门外,望了一眼悬挂的牌匾,上面挂着莫家拳武馆这五个大字。

  南拳五大派,洪刘蔡李莫!

  莫家拳,原称六度阴阳掌,以腿法见称。

  其所谓,一腿胜三拳,手长尺七、脚长三尺,凌空飞踢,拳重百两,脚重千斤力!

  隔着大门,李安能清晰听见武馆内弟子吐气练拳的声音。

  其实,在码头上李安偶尔也会找三江水侧敲旁击的打听各门各派的拳法特点。

  毕竟,认真说起来,他满打满算学拳也就两个来月的时间。

  熟悉的也就是八极拳和八卦掌。

  而且上辈子又没学过拳,对拳法无甚了解。

  知己知彼嘛。

  既然打算找武馆的师傅搭手刷经验,那了解其拳法的特点,也能避免甫一交手会被对方打的措手不及。

  武馆不比其它行业是打开门做生意。

  这年头,大多数武馆都是关上门教学员练拳。

  李安敲响了涂红漆的武馆大门。

  不一会,伴随着脚步声响起。

  吱呦一声,武馆门被打开。

  开门的是一名十七八岁,穿白色短衫的少年。他看了眼门外的李安:

  “有事?”

  “我叫李安,我想找。”

  让李安没想到的是,他话还未说完,对面的年轻人一听他的名字,转过头就冲馆内喊道:

  “大师兄,大师兄!那个叫李安的来我们武馆踢馆了。”

  年轻人这一嗓子,不止让李安忍不住眉头一颦。

  就是原本正在练拳的学员也下意识的望了过来。

  “我是上门请教,不是踢馆。”李安面色如常。

  听见这话,年轻人先是看了一会馆内,才回过头应道:“都一样!”

  好似怕李安走,又盯着他说:

  “你先别跑,等一下啊,我师兄马上就过来了。”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