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观海不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但是秦岩显然没有再跟他解释的念头,直接让手底下的人将他带走了。
抓捕于观海并不是在秘密进行,他作为朝廷命官本来就住在京城的官驿里,秦岩几乎算得上是明火执仗地将人带走的。
锦衣卫抓人一向很有些看头,周围都是看热闹的百姓,这边在抓人,看热闹的人群里还有帮着互相解释这个于观海罪行的。
四品的知府在大启算不得稀少,但是如此被当街抓走的,却也难得一见。
于是于观海带着中州的百姓浩浩荡荡往京城来状告太子的事情便与这一次于观海试图谋害顾景宏的事情串在了一起。
顾景宏也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这个时候是最好的机会。
当年他的试卷被调换的事情如今自然没有证据,要不然于观海就是在看在他先生的面子上也不可能会留他到现在。
但是民间传言向来不需要什么证据,只要那些传话的人愿意传,自然而然地就会成为一道力量。
因而于观海的名声一下子就臭了。
那些跟着他往京城里来闹的百姓一下子就失去了主心骨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在几方考虑之后,便开始有了胆小的,偷偷溜出城门,潜回家乡。
有了第一个,自然就会有第二个,谁也不想在这里做这件事情的替罪羊。
容易被某种言论煽动的百姓,实际上也很容易倒向另一边。
而且很多人,不是真的没有警觉意识,仅仅只是有一种对官府的盲目崇拜,认定于观海带着做这件事情,那就是他们中州的父母官的意思。
跟着父母官行事,岂有错的时候?
但是很显然这一次他们就错了。
中州来闹的百姓心散了,那头于观海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清远侯气得额角青筋直跳,在接到秦岩派人转述过来的消息时,更是气得想要打人。
“这个于观海是脑子有问题么?眼下这样的光景,越是难熬,就越要挺住,咬紧了牙关才有活路,他竟然连这个道理都不懂。”
中州百姓上京这件事情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针对太子的政治行为,可是哪怕有人猜测是他们家动的手,也没有敢指出来。
只要没有实质上的证据,最多不过是陪一个于观海下去罢了。
但是现在……
贵妃听说了之后,火速写了信出来,待看到女儿的信,清远侯胸中的那股无名之火烧得更旺了。
一旁的清远侯夫人哭哭啼啼道:“早就已经跟侯爷说了,不要什么事情都听大小姐的,大小姐毕竟人在深宫,对外头的事情都不了解,这般……”
她想想就觉得可怕,眼泪一下子又落了下来,“闹成这样,还不知道会怎么收场。太子不光是在中州赈灾,还有青州,而且此前传回来的消息一直是说他赈灾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