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维,以你如今的文字天赋,只有学文一道才是正途。” 章太炎眼睛里面放出光来,紧紧地盯着包国维的眼睛说道。 “现今我国内民生维艰,内忧外患,国人崇洋媚外之风盛行,民族自信缺匮,更不要说国府的那些人,国难当头只顾内斗,简直是......” 包国维的心里咯噔了一下,紧张的看着章太炎,好像在说,老爷子这话可不兴多说啊。 好在章太炎随后又将话题转了回来,语重心长地对包国维说道。 “如今救我华夏者,唯学文耳。” “从今以后,你跟我刻苦学文,精研经史子集,为我国人开化明智,建立民族自尊自强,这才是救国之道。” “救国非一人一家之力所及,只有让我亿万万同胞团结一心发奋向前,才能破除豺狼虎豹的野心啊!” 章太炎字字珠玑,发自肺腑,每一句话都说到了包国维的心坎里面,这一时间他突然有些心动了。 迅哥儿曾在《呐喊》中写到:“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他正是看到了如今国人思想观念上的贫乏,所以才选择弃医从文,开化民智。 包国维先前或许有自己实力不足的疑虑,但若是拜师章太炎,在他的指导下呢? 将自己脑海中源自于一百年的先进思想以及名家文章相结合,在章太炎这样的大师教导下,未必不能够达到这一目标。 他当即回答道:“章先生一言令学生醍醐灌顶,只是学生还有些疑问需要先生解答。” “但说无妨。” 包国维顿了顿,组织一下语言,说的就是这些日子以来的疑问。 “学文也好学理也罢,但此国家危机之际,像我这般的学生能够做什么呢? 我看了许多书,也自负有些知识,但以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力有不逮,每每想来千头万绪,无从抓起。” 听到这些话,章太炎先是一愣,随后脸上的皱纹展开,抬起头来哈哈哈大笑。 “哈哈哈哈,国家民族的危急存亡,可不能寄托在你一个人的身上,靠得是我亿万万国民的共同努力。” 随后他为包国维细细说道。 “少年人总是好高骛远,读书明智,去更高的平台施展才华,才是你应该做的。” “我想让你从文,但终究是想让你成才,如今似你这般的年轻人,太少太少。” “南有周树人乃当世杂文第一人,北有陈鹤寿任职清华,古典文化之大成者。 更别说林玉堂、胡适之、钱穆等等这些人。” “这些人你想见否?他们的学识见识你想学否?” 章太炎这一番话说得包国维热血沸腾,如同小鸡啄米一般连连点头。 “那怎能安居杭城一隅?” “先生你的意思是?” “继续写作学文,发奋读书,考上国立北大,去见见那些文豪大家,假日时日待你学业有成,再考虑这国家大事即可。” 包国维抬头看向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一番话令他豁然开朗,章太炎的每一句话他都一一记在心底,眼睛里面顿时清明了很多。 随后,二人从救国一直聊到国学最后再聊到书画。 好在包国维脑袋里面的知识浩瀚如海,章太炎说出的典故他几乎都能准确回应,这令章太炎高兴万分。 “好啊!好啊!好久没有遇到你这么投缘的小子了,典故文段伱皆能对答如流,定是下了一番苦功夫了。” 说完这些,章太炎对于包国维的眼神就更加欣赏了。 可聊着聊着包国维突然想到一件事情,当即有些为难。 注意到他的变化,章太炎不免有些奇怪的说道:“怎么了?” 包国维思虑再三,将之前在秦府上被迫冒名顶替,在杂志社借用了章太炎的名声这两件事情说了出来。 只是没有具体说是《射雕英雄传》,转而说是自己投稿了一篇小说。 听完之后,章太炎没有生气反而是哈哈哈大笑的说道:“我章炳麟可不是那么小气的人,你事出有因又是出于孝心为父鸣不平,本就情有可原,只要不是盗用我名号行些不法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