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延陀的五万前军溃败后,紧紧跟在后方的回纥人刚刚收到消息,段志玄和尉迟恭带着四万大军犹如两柄锋利的尖刀一左一右攻入了回纥人营地。
回纥的五万大军更加不堪,甫一接触,就被唐军的手雷吓破了胆子,然后便四散而逃,段志玄和尉迟恭率领大军杀穿回纥人的营地后,马不停蹄的直接杀向最后的薛延陀大军。
薛延陀最后的五万人虽然有时间准备,但还是被段志玄和尉迟带着大军一个照面就直接冲散,短弩和手雷的威力实在是太大了。
从发起进攻到完全冲散薛延陀和回纥的十五万大军,大唐骑兵仅仅花了四个时辰,次日天色微亮之时,战斗已经结束。
此役,薛延陀、回纥十五万大军伤亡近三万人,十万人成了俘虏。
大唐伤亡不过两千人!
薛延陀和回纥进犯河套一带的时候,李世民还在辽东,长安的精锐被李世民带走了大半,户部也拿不出多余的钱粮,李承乾和房玄龄、李勣等人商议后,只能派人通知朔州一带的守军据城而守。
只要金河城这样的军镇依然在大唐的手中,薛延陀和回纥人就不敢深入大唐腹地,但如此一来,城池之外的百姓就遭了殃。
虽然没有人提起这些百姓,但这件事就像一根尖刺卡在大唐君臣的皮肉里。
如今薛延陀和回纥的大军全军覆没,大唐君臣总算是好好出了一口恶气。
北方的捷报入长安二天后,李道宗、刘弘基、张俭等人率领的大军也终于赶到洛阳,应该能在上元节前赶回长安。
李世民亲征辽东,虽然花费了无数钱粮,但取得的战果也是极为辉煌的,除了安市城仍然在高句丽手里,整个辽东完全纳入了大唐的版图。
经此一役,高句丽元气大伤,至少十数年的时间内对大唐不会再有任何威胁。
紧邻辽东的室韦、靺鞨等部族更是连派使臣入长安,献上部族最漂亮的女人和最健壮的战马,以最谦卑的态度向大唐的天可汗表示臣服。
整個朝廷、整座长安城,完全陷入了巨大的欢喜之中在,朝堂没有谁会不长眼在这个时候提一些让人心情不好的事。
李世民的声望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又冲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大赦天下的旨意也没有任何人再敢反对。
七天后,一个个信使带着李世民大赦天下的旨意出了长安。
大赦天下的旨意刚刚传出去两天,又有一队红翎信使迎着风雪冲进了长安城。
和之前的红翎信使不同的是,这队红翎信使一不是示警,二不是报捷,只是每个人胯下坐骑的背上,都挂着两只沉甸甸的袋子。
今日刚好是大朝会,李世民便让人直接把红翎信使召到含元殿。
大殿中间缓缓的让出了一条通道,全身沾满了雪花的两队红翎信使五十余人跟着内侍进了大殿,虽然这些人连眉毛上都沾满了雪花,但行走之间仍然充满了力量。
朝臣的目光全都落在信使背着的袋子上。
五十余信使缓缓的走到大殿前方,领头的校尉单膝跪地,大声说道:
“禀陛下,容州总管向陛下献新粮!”
说完便解下背上的袋子高高捧起,在他身后的五十余人也纷纷解下背着的袋子。
新粮二字震的一众朝臣的耳朵嗡嗡作响,地位稍微高一点的,多多少少都知道王宁带着海军远赴林邑的事情,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内情。
这时候的目光都死死的盯着信使手边的袋子。
在进入大殿之前,这些袋子至少已经经过了三道关卡,一个内侍早已接过校尉手中的袋子,仔细又检查了一遍后,这才放在了李世民面前。
李世民打开袋子,从里面抓出一把稍微有些泛黄的稻米,目光也变得有些灼热。
早在半个月之前,岭南的百骑司就送来了新稻种的相关消息,但亲眼见到粮食,李世民的心还是砰砰乱跳。
把粮食放回袋子,李世民大声问道:
“新稻种为何物,亩产几何?”
“禀陛下,新粮乃水稻!亩产二百八十八斤!”校尉大声回道。
大殿里的朝臣还没从亩产二百八十八斤的数字中反应过来,如今的粮食亩产很低,以关中一带种植的黍米为例,亩产一般只有一百斤左右,而新粮亩产有二百八十八斤,就算打个折扣,也有二百斤往上!
足足翻了一倍啊!
历朝历代为何一直重农抑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粮食的产量太低,一旦粮食出了问题,任何商业都只是空中楼阁。
五谷种植了上千年,亩产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幅有限,这些年,因为格物研究院研究出来的沤肥,长安附近的粮食产量稍微有所增加,已经被认为了巨大的进步。
不少人甚至依此上书为王宁请功。
如今有亩产二百多斤的新稻种,虽然没有在五谷之外再增加一个粮种让五谷变成六谷,但其意义丝毫不比增加第六谷小。
此事实在太过重要,不少人已经从震撼中回过神来,抱着笏板就想发问,只是校尉稍微停顿了一下,便又接着说道:
“此稻种自六月中旬种下,十一月初八收!”
一众朝臣还没反应过来校尉的话是什么意思,李世民已经沉声问道:
“可是真如王宁所言,此稻种能种两季?”
“陛下英明!”校尉躬身说道。
“陛下,臣有话说!”
“陛下,臣……”
“陛下……”
校尉话音刚落,大殿里就陡然变得喧哗起来,如果亩产翻倍,一众大臣只是觉得震撼的话,一年还能种两季就足以让他们陷入疯狂。
“肃静!”
李世民抓起青铜镇纸重重的拍在御案上。
大殿又慢慢变得安静下来,李世民的目光扫过大殿中的文武百官,平素一向平静的脸上露出笑容,大声说道:
“王宁三年前就对朕说,林邑有能种三季的稻种,当时正好林邑的使臣也在长安,朕便让他和林邑使臣协商想从林邑买一些粮种回来!
林邑使臣当时满口答应,回到林邑后却出尔反尔,这才有了王宁亲率海军远赴林邑之事,出征之初,朝中有不少人还弹劾王宁!
五月初,王宁带着海军赶回广州,把一部分新粮种放在广州试种,一部分带回苏州试种!
如今耿国公已经派人把种出来的粮食送到了诸位眼前!
诸位不用怀疑,这件事耿国公绝对没有弄虚作假,要是不出意外的话,苏州的新粮食很快也会送到长安!王宁曾说过,此稻种能种两季,甚至能种三季!
他的话,想来诸位也不会怀疑吧?”
能站在大殿中的文武百官官职至少都四品往上,对王宁的事迹不说如数家珍,也至少听说过,王宁当初在朝堂上可是数次拿自己的小命向李世民作保。
而且王宁除了好色如命这一点让人诟病,其他方面还真让人挑不出错。
李世民又这么说,文武百官自然对新稻种之事不再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