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章台宫内。 “臣受陛下之命以来数日不息,终将天下各地初分。 为三十六郡,上党、九原、雁门、上郡....” 李斯在廷议上沉声汇报着自己辛苦多日的成果,扶苏的心思却全然不属。 待到李斯汇报完毕退入文臣之列后,扶苏移步出列,朗声道: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六国之地悉为秦地,六国之民皆为秦民。 儿臣请迁新地子民于骊山之邑,侍奉陛下万世,以为大秦羽翼。 又闻新地黔首历战事经年,民生凋敝,难以长途跋涉;请移各地豪强于骊山之邑。” 扶苏的声音在黑色大殿内久久回荡不止。 又是在这章台宫内的朝会,又是当廷奏对。 不过与初来之日不同的是,当庭陈述的扶苏早已消去了曾经初来乍到的懵懂。 取而代之的是胸有成竹的泰然自若。 扶苏白皙的脸庞上满是自信——在提前得到嬴政事先首肯的情况下,完全不用担心有所差池。 事实也的确如此。 高居庙堂之首的嬴政仍如以往一样不置可否,只有深藏冕旒之下的幽深话语传出 “诸臣议扶苏所言” 但只要熟悉这位始皇帝陛下的臣子都明白 若是有违圣心,扶苏是不可能如此风轻云淡地立于大殿之上侃侃而谈的。 身着绿丝袍(秦始皇要求三品以上官员穿绿袍),头戴黑法冠的李斯率先出列。 作为最善揣摩嬴政心意的大臣,他绝无落于人后的道理: “臣以为长公子所言甚是。 六国之人复国之思不绝如缕,其旧族骄纵难当,对新地政令往往阳奉阴违,不肯彻行。 若能将此辈集于骊山,吏员治之地方必将事半功倍,臣昧死请陛下许之。” 扶苏也不由得在心中暗暗感慨: “这李斯不愧是最得嬴政器重的臣子,见风使舵的能力当真是首屈一指。 当日郡县分封之争时,若不是自己有先知先觉的优势和大秦长公子的身份,怕是根本难以望其项背。” 还未等扶苏感慨片刻,一道铿锵声音便紧随李斯之后响彻大殿之上: “臣以为长公子、廷尉所言乃真知灼见。 所迁豪强之族若有不服者,更可一举灭之,以消后患。” 扶苏放眼望去,只见一员身形挺拔,目光灼灼的武将正昂首作答,一股金戈铁马之气扑面而来。 四目接触之下,战将微微向扶苏颔首,迅速移开了目光。 一个名字登时便从扶苏脑海中跳了出来:“蒙恬。” 此时的蒙恬刚刚因为破齐之功被封为内史,掌握着京师治理之权,足见宠信。 更重要的是,这是潜在盟友。 蒙恬之弟蒙毅曾依法将赵高判处死刑,虽有嬴政特赦赵高,但二人之仇却是结下。 赵高深深嫉恨之下,在胡亥登基后冤杀蒙毅。 纵使蒙毅不知自身结局如何,但却知晓赵高是教授胡亥律法的师傅,同胡亥甚是亲近。 蒙氏一族因此也绝对不会希望胡亥成为储君。 换句话说,蒙氏是扶苏将来争夺储位时的天然盟友。 扶苏暗暗在心里将蒙恬的重要性拉升数级。 蒙家本来就世代将门,从蒙骜开始便三代屡掌军权,门生故吏遍布军中,更有破齐灭楚之功为依凭。 与王翦为首的王氏一族共同掌握着秦军内部山头的话语权。 但王氏军功过大,秦灭六国后期之时,嬴政已经有意扶持蒙氏以作制衡。 因此蒙家子弟又多有入朝出仕的先例,如蒙武为内史,蒙毅为上卿... 如今的蒙氏一族,风头甚至隐隐盖过王氏,有第一将门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