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是自己定的,朱由检当然不会出尔反尔,违背自己定的规矩。 文荫子弟在这些文臣看来更加可靠,在朱由检看来同样可以任用。 田尔耕同样是文臣之后,不也投靠了魏忠贤吗?这些文荫子弟,自然能投靠皇帝。 所以朱由检对他们没有另眼看待,认为这些人不管出身如何,在成为世官之后,利益就和大明绑定在一起,更加值得信任。 任命刘侨为卫尉寺卿,郭承昊为左少卿,吴孟明为右少卿,朱由检向群臣道: “三位卿家是你们推举的,以后卫尉寺的工作,你们也要配合。” “若是阳奉阴违,暗中施加阻挠,别怪朕不客气!” 群臣齐声应诺,答应配合卫尉寺的工作。 他们之所以推选文荫子弟,不仅是因为这些文官后代看起来更可靠,还是因为这些人的关系网和文官有联系。 这样文官一旦犯了事落在锦衣卫手里,就有明确的疏通关系对象。说不定还能提前得知,让自己避过劫难。 所以用卫尉寺属官任命权换两个少卿任命权的事情,他们才会这么容易答应—— 在他们看来推选锦衣卫的高层,远比任命几个属官更重要。 但他们绝对不知道,朱由检要在卫尉寺设置多少属官: “公共安全机构的人数,在很多国家能和军队数量相当。” “京城的锦衣卫我能咬牙养起来,地方就没必要了。” “除了一些秘密机构之外,锦衣卫其他地方机构都可以设置在卫尉寺的地方衙门,让地方供养他们。” “我的负担,又减轻了一部分。” 怀着这个想法,朱由检心情大好,也没有立刻设置卫尉寺的内部机构,免得群臣回过味来。他打算让刘侨、郭承昊、吴孟明尽快上任,把架子搭起来再说。 常参会议结束,朱由检留下袁可立,打算和他沟通一下,免得以后每次设立新机构,都要和他争执。 袁可立也想和皇帝沟通一下,想知道皇帝到底要做什么。不顾群臣目光,独自留了下来。 没有在武英殿细说,甚至没有带起居注官员,朱由检和袁可立出了西华门,在西苑中商谈。 “袁卿,你觉得魏逆的案子,大理寺审判得如何?” 朱由检首先开口道。 袁可立皱了皱眉头,说道: “难堪大任!” “臣不是说大理寺不行,而是大理寺的设置就是为了慎刑,负责平反刑狱。” “大理寺官员,以能按律出人罪者为称职。” “让他们去审判阉党的罪行,实在难以胜任!” 朱由检微微点头,知道这是自己的失误。以为大理寺官员简单,又熟悉法律,便能按律审判。 却不料他们养成了按律免罪的习惯,根本不会重判。 如果都按他们的办法判罚,朱由检如何拿捏群臣、让群臣戴罪立功? 所以他以这个话题为引子,向袁可立道: “如果让刑部判罚,袁卿觉得如何?” 袁可立微微摇头,说道: “刑部判罚会更不好。” “刑部的官员,下级受上级影响很大。” “上面的官员怎么说,下面的官员就怎么做。” “那样的人,怎么能秉公审判呢?” “薛贞杀刘铎的事情,在大明不能再出现了!” 朱由检点头赞许,说道: “是啊!” “一位刑部尚书,按魏逆的指示杀了一位知府,还判了很多官员死刑,却没有人阻止。” “这件事实在骇人听闻,也不应该在大明出现。” “袁卿你觉得大明的审判机构,需不需要改进?” 听出皇帝的意思,袁可立道: “的确需要改进。” “但是陛下的改进方法,需要和大臣商议。” “不能再像这次的锦衣卫一样,不声不响地改为内廷衙门。” 说着,他向皇帝说道: “请陛下明确,朝廷哪些机构是内廷衙门,哪些机构是外廷。” “以后不要再随意改动,让外廷手足无措。” 朱由检微微皱眉,不愿意现在就定下来。 但是袁可立强求,否则就不再谈下去。 对他有些没法,朱由检也知道了文臣的态度。同样的套路很难对他们袭击第二次,以后再把外廷衙门改入内廷,绝对会有人抗争下去。 尤其是想到那些脖子更硬、历史上为大明殉节的文官即将回归,朱由检不愿在这点上纠缠,决定尽快定下来,保住胜利果实。 所以他明确道: “内廷现有的十二监四司八局,以及锦衣卫监、上林苑监、三经厂、宝和六店等等,都是内廷衙门。” “朕以后如何调整,外廷不得过问。” “锦衣卫也对内廷违法人员有处置权,不必经过外廷。” 这是应有之义,也是以前的做法,袁可立表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