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之词!
并不是李承乾新创。
历史上就早已有之。
而前朝大隋时隋文帝时期,隋文帝所下的“举贤诏”,便有人将之称呼为科举。
虽然这种科举,和真正的科举,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不过他们听到“科举”二字,便反应如此之大,要是知道此次科举的真正内容,还不得闹翻天。
李承乾这才发现,自己有些小觑众人的反应了。
李承乾本来以为,科举制度的施行,反应最激烈的应该是七姓五忘,以及山东孔子后人这些人。
现在看来是他想岔了。
虽然大唐初年,朝堂上把持权势的是关陇集团势力。
不过既然他们是既得力者,他们肯定会反对的。
反倒是那些起于微末的武将,此时静静的站在大殿中,没有任何一人站出来反对。
“朕所提出的科举制度,并不是拾人牙慧,而是由国家组织,四年一次,统一考试,按照京、道、州、县四级考核。”
“每考核一层分别获得进士、贡士、举人、秀才的功名。”
“科举文武并重,分文武两科,无论是那一科不及格,都无法获得功名。”
……
对于群臣的反对,李世民早有预料。
他既然敢说出来,那就代表,他已经下定了决心。
不过当他把早就决定好的科举制度说出来,即便是只说出来了一个框架,也让站在下面的文武百官脸色大变。
“陛下,微臣反对。”
“陛下,微臣也反对。”
“如此一来,科举一开,算是开了谁人都可为官的先例,如此恐怕会对大唐社稷,造成危害呀。”
“是呀,还请陛下三思。”
听到下面此起彼伏的反对声音,李世民脸色难看到了之极致。
即便他知道,推行科举制度,势必会激起巨大的反抗。
但是他实在没有想到,制度还没有施行下去,就有这么多朝廷官员跳出来反对。
说的好听,什么会对大唐社稷造成危害,说白了还是害怕,若是科举制度施行,日后寒门子弟崛起,挤压门阀世家的生存空间。
而世家也不仅仅是指唐初的七姓五忘,而是有诗书传家,家学渊源,祖上有好几代做过官的,都算是世家。
好在,令李世民感到欣慰的是,他所信任的几人。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都没站出来反对。
李世民却并不知道,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他们不是不想站出来反对。
而是他们根本不敢。
因为他们深知李世民的性格,既然当众在朝堂之上说出来,那就代表李世民已经打定了注意。
他们一个是当今陛下大舅哥,另外二个则是大唐的正、辅宰相。
陛下刚刚提出来一条政策,他们就这样挑出来,伙同满朝文武,迫不及待的和陛下作对。
也太不将陛下放在眼中了一点。
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心中都知道。
陛下提出来的此条国策,对于大唐百姓来说,的确是有巨大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