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海雾 > 第15章 大坍塌

第15章 大坍塌

会议上各国代表达成了统一意见:公平抽签,先让一部分地球公民搬到中部区其他的居住地,减少地球人口,同时由联盟统一规划建造地下城市,避开地上越来越强的太阳辐射和高温,以及因为海平面大幅上升造成的越来越频繁的海啸。

第一批搬离地球的人口量是两千万——几乎是各国所有太空舰队,甚至包括作战舰、采矿舰能承载的人口最大量。

但相对于地球人口总量还是九牛一毛。

地球是人类的母行星、发源地,也是人类最繁荣最发达的地区,截止到三十世纪末的人口数据统计显示人类将近一百五十亿的人口,有接近一百亿都还在中部区。

其中地球三十亿人口。

刚刚成立的联盟紧急制定了五个“十年计划”,计划把五亿人口迁离地球。

但这五亿人口相较于地球人口总数也不过是六分之一。

没有人统计过这小半个世纪中死了多少人,只是在半个世纪后,地球上的地下城市群全面建成,重新进行人口数据统计的时候,被统计进地下城居民档案的人口只剩十五亿五千万。

地上世界早变成了海洋和荒漠。

半个世纪中,各国都完全搁置了原本的扩张计划,才将将不计损失地“解决”了这次灾难。

地球地下城市群建成的消息迅速风一样地传遍了中部区、西部区、南部区,堪称本世纪最大喜讯。

所有人都在庆祝:中部区的人们在庆祝,南部区、西部区的人们在为他们中部区一脉相承的同胞们庆祝,庆祝这次共渡难关、劫后余生。

可这时候无人知晓,如果把未来比作一场戏剧,地球上的一切幸与不幸,不过是这场戏剧的开幕。

而直到这半个世纪后,学者们都一直没有为“太阳为什么会提前老了四十多亿年”找到合理解释——这单单听上去都极其匪夷所思,如果不是在这个时代,一定会被认为是扯淡。

只是很少再会有学者争辩是不是“太阳老化”的问题了。

一个是因为观测数据符合“太阳老化”的规律特征,另一个是除了“太阳老化”的解释,谁也给不出第二个解释。

而学者们算出,在太阳“老化”到能够影响到现在已经建成地下城市群的地球前,至少还要上万年。

上万年……谁会去想上万年后的事?

人类从进入工业文明到现在,也不过才一千多年。

——绝对高枕无忧。

所有人对此笃信不疑。

直到人类第一次观测到了水星轨道偏离。

水星是“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近的,也是质量最小的,质量仅仅有地球的二十分之一。

太阳还是太阳,它在那里,静静地燃烧着。

但水星如同一个受力失衡的小球,向太阳发生了极其细微的偏转,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将它从原本的轨道上向太阳拉近了些。

而在这只手将水星向太阳拉近了些后,中部区的天文学家们观测到了……金星也向太阳发生了偏移。

偏移是同时的。

只是水星轨道最靠内,偏移明显得多,第一个被观测到。

而后是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

海王星外的柯伊伯带。

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抓住一张原本平整的纸,从中心,把它抓得向内皱缩。

缩到——纸上所有点都狠狠向中心点冲撞而去,直至成为同一个点。

整个太阳系,除了太阳,所有天体都发生了轨道偏离。

这不是匪夷所思,这已经是违背了物理学的基本定理。

用牛顿力学做最简单的解释:既然太阳系的所有行星的公转轨道都向内发生了偏移,那说明原本来自于太阳的万有引力一定增强了……但太阳的质量没有改变,引力为什么会增强?

太阳的质量并非严格的没有改变,但即使算上这一些微不足道的改变——太阳的质量也是随着大量太阳辐射和太阳风的产生而不断减少的,不是在增加。

科学家们无法对此做出解释。

不要说从量子物理层次,它甚至满足不了一千多年前牛顿建立的经典物理。

太阳的引力在增加。

在不断增加。

哪怕是最先进的实验室、研究院中的研究人员们都无法从不断增加的太阳引力中计算出一个有迹可循的数学模型。

这是一个完全的理论问题,却是一个无法由计算得出答案的理论问题。

唯一可以知道的,就是它在增长。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