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天恋 > 四十二(中)

四十二(中)

“谢谢,谢谢,太谢谢您了!”张倩笑着向她招手。

张倩极度虚弱,闭起眼睛,休息了一会,忍不住侧过身来,看着宋琳。

小家伙眼睛还没有睁开,居然笑了起来,两个小酒窝,洋溢着快乐。

张倩望着,母亲的疼爱之情油然而生。她默默地对她说,孩子,你可知道,因为你的到来,我经历痛苦,学会了坚强,当听到你的第一声啼哭,妈妈就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你的到来点亮了我的生命,给我们的生活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宋良骥也坐到了孩子的身边,望着心爱的孩子。他突然想起一件事来:“张倩,你饿了吧。”

张倩虚弱得连话都不想说,只是频频点头。

“我回家把鸡汤取来,你等着。”宋良骥俯身想亲孩子一下,准备出发。

“不行。”张倩推开了他。

宋良骥顿时愣了。

“现在她还娇嫩,看你胡子吧茬的。”张倩费了很大劲,说出了这番话。

“噢,嗨嗨,以后再说。我走啦!”宋良骥迅速来到了楼下,骑上三轮车,驶出院门。

天是这样的蓝,阳光是这样的灿烂。他的心里洋溢着喜悦,洋溢着兴奋,洋溢着快乐!他满脑子都是孩子那娇嫩的脸庞。宝宝,因为你的降临,这一天成为了美丽的日子,从此世界就多了一抹诱人的色彩,也给我们增添了一段美好的记忆。你是父母爱的结晶,你的啼哭,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你的微笑,是全世界的快乐。也许你以后的生命普通而平凡,但一定美不胜收;不管是绚丽的晨曦,不管是午后的风雨,还是落日的余晖,但每天早上,一定会有灿烂的阳光迎接你。从此我们有了牵挂,从此我们有了完美的家。

宋良骥高兴到极处,双手撒把,攥成拳,向上一举,无声的欢呼起来。

第二天早上,宋良骥给张倩送饭,等到张倩吃完,他一边收拾碗筷,一边对她说:“刚才我问过吴教授了,你恢复得很好,明天就让你出院了。”

“好啊!”张倩已经明显好转。

“我打算搬家,所里规定的限期马上就到了。”宋良骥对她说道。

“太好啦!我和孩子一回去,就住新家。”张倩格外高兴,但她还没有忘记谢家、尹家。她问宋良骥:“谢婶儿、兰英他们两家今天搬不搬?”

“要搬,我喊了五六个小伙子,今天一起搬。”宋良骥已经安排好了。

“我多想与他们住在一起。”张倩有点惋惜。

“这有啥,一个院子里住着,以后多串串门不就行了。”宋良骥认为,友谊不在距离。

“哪有现在这样方便。”张倩不这样认为。

“行啊,我要回去了,鸡汤、米饭、青菜,在这两个保温桶里,我中午来不了,你自己吃。”宋良骥还很细致。

“搬个家,可是累人的事,你可要注意点,干不完,先搬过去,等我回去再慢慢理。”她非常关心他的身体。

“放心,我们家没有多少东西。”宋良骥收拾好,又蹲到床边,看着宋琳。

“别看了,回去吧,以后有得你烦的!”张倩催促他快点回家,搬家的那摊事,够他忙的了。

“烦啥,我不怕烦。”

宋良骥回到家,小伙子们已经来了,还借来了两辆平板车。他放下碗筷,来到谢家门口,对着里面正在忙碌的谢婶儿、月英说:“准备好了吗?先搬你们家。”

“你家先搬吧,张倩还在医院里,你搬完了好去照顾。”谢婶儿人好,总是先想着人家。

“不行,你家杂七杂八的东西最多,趁现在大伙儿还有力气,先把你家搬好再说。”宋良骥想得还很周到。

“行行行,马上就收拾好了。”谢婶儿不再礼让。

“兰英,兰英。”宋良骥又喊起来。

“来了来了。”兰英从屋子里跑出来。

“搬了谢婶儿家,就搬你家,抓紧收拾。”宋良骥吩咐兰英。

“好好好!”搬家是大喜事,兰英很高兴。

“我说你们哥儿几个,今天我可顾不上你们了,我这里有几包烟,你们一人一包,自己抽,省的我发。”宋良骥将半条多烟递给小伙子们。

一切安排妥当,宋良骥带着这些小伙子们开始干起来。他们装了一车又一车,往新家的楼上抬了一件又一件,一直干到傍晚时分,才把三家的东西搬完。

“良骥,这是我特意为张倩包的饺子,你给她送去。煮得多,你跟她一块儿吃。”谢婶儿想得真周到,她提着保温桶,对宋良骥说。

“我正好没有劲儿做晚饭了。”宋良骥也不客套,接过饺子,就跨上三轮车,准备出发。

“等等,张倩什么时候回来?”谢婶儿向他招招手,让他停下来。

“明天上午。”宋良骥刹住车,回过头,对谢婶儿说。

“明天中午你们不要做菜,我炖点猪蹄,给张倩下奶。”谢婶儿提前给他打招呼。

“好嘞!”

当天晚上,宋良骥在家收拾了大半夜,把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第二天上午,吴教授查过房,就开具了出院单,一家三口,乘着谢婶儿的三轮车,回到了家。

家里窗明几净,所有的墙壁洁白无瑕。虽然没有购置新家具,但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一应俱全;特别是抽水马桶、煤气灶,让他们终于走进了现代城市的生活。

卧室布置得也很实用,一张大床的旁边,挨着放了一张单人床,孩子躺在中间,晚上由两个大人轮流照看。

张倩睡在大床上,身后垫了一床棉被,靠在床头。宋良骥端来谢婶儿送的猪蹄汤,手上还拿着一块毛巾。张倩接过碗筷,宋良骥连忙在她的腿上,铺好毛巾。张倩吃几口,就看看躺在身边的小琳琳,她心满意足地笑了。

这是一个完美的家,这是一个温馨的家。她是宁静的港湾,让亲人安居的地方;她是清爽的风,让在外打拼的亲人拂去疲惫的风尘;她是亲情交织的鸟巢,让人魂牵梦绕。

幸福与痛苦,相生相伴。张倩美好而温馨的生活,随着宋良骥前往腾格拉,一切都改变了。

宋良骥出征腾格拉,是在宋琳出生后的第二周。他写了一封家书,让他大弟的女儿宋琴赶来成都帮忙,照顾张倩和琳琳;从车站接回宋琴之后,让她休息了一天,就领着她到牛奶站定了牛奶,看好了每天拿牛奶的地方;教她怎样用煤气,怎样洗尿布,怎样协助她大妈给宋琳洗澡。一切安排妥当,他就准备前往腾格拉。

头天晚上,宋良骥躺在单人床上,侧着身,用手撑着头,看着宋琳,对她说:“爸爸要走了,你要听妈妈的话,乖,啊。”

“你放心走吧,宋琴来了,没有事的。”张倩安慰他。

“哎,我干的这个行当,工作和家庭,不能两全啊!”宋良骥现在终于有了感触。

“搞气动的,都是这样,又不是你一个人。”张倩还挺理解他。

“这一去就是一两年哪!”宋良骥感到有点愧对孩子。

“中间又不是不回来,你怎么像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的。”张倩的责备,包含着鼓励。

“一个人有了孩子,就变了。”宋良骥自嘲的笑了笑。

“睡吧,明天一早,还要赶路呢!”张倩催促他。

离别时刻,怎么能让宋良骥睡得着?他看宋琳几乎看了一整晚。天刚亮,他就起床,吃过早饭,叮嘱了宋琴一番,然后与张倩道别。他来到宋琳的身边,忍不住亲了一口。

一辆长途公共汽车在大山的盘山公路上,蜿蜒而行。

在一个山间小镇上,公共汽车停了下来,宋良骥拎着包,走下公共汽车。司机已经爬上了车顶,从大网袋里拎起宋良骥的自行车,朝着他喊道:“看看,是不是你的。”

“是,是我的。”宋良骥放下包,接过司机递下来的车子,拍了拍车座上的灰,将包夹在后车座上捆好,正准备走,售票员从车上跳下来,对宋良骥说:“托运自行车,加收一块钱。”

“这么贵?”宋良骥问了一句,女售票员不搭理,只好老老实实地付钱。

山道弯弯,高低起伏。上坡了,宋良骥在山道上作蛇形前进,脸上汗水直流,蹬到坡顶,已经筋疲力尽。他干脆将自行车停在路边,一边休息,一边欣赏腾格拉山壮观的景色。

连绵起伏的腾格拉山,苍翠欲滴。山脚下,嘉陵江像一条银色的飘带,蜿蜒盘旋,在群山之间穿行。环视群峰,云雾缭绕。太阳开始显露出它的炙热,山峰间的云雾,不时折射着太阳的光芒。

休息了一会,宋良骥继续骑行。下坡充满了危险,他把刹车刹得冒起了烟,可他仍然兴致不减。终于看到风洞基地了,他下了车,将车靠在身上,对着大山,呼喊起来:“腾格拉,我来啦!”

“啦——啦——啦——。”呼喊声,在山中久久回荡。

基地建在山脚下的一片平地,紧靠在嘉陵江边。从远处眺望,群山苍茫,根本看不到洞口的影子;就是在近处,你也只能在绿树从中,找到几处散落的建筑,看起来也不过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乡镇;但你一旦有机会走进洞内,立即就会被它浩大的工程和尖端的装备深深震撼。十几公里长的山中隧道,蜿蜒曲折,就象一条长龙,潜伏在这大山之中。隧道里,一个个宽阔的机房紧密相连,每个机房,都安装一座吹风装置;从低速到高速,应有尽有。基地还拥有大型计算机,可以对试验出的各种数据进行计算。别看他们是军人,科研实力相当雄厚,在当今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洞内戒备森严,所有人进洞,都要持有特别通行证,警卫战士才予以放行。通行证还分了区,如果你申请的是七号洞,其他地方还进不去。宋良骥来了好几次,都没有看到它的全貌。

宋良骥没有去招待所,直接到基地办了通行证,就来到了低速风洞。他寄存好自行车,经过警卫的检查,就进了洞。只见洞内,一台巨大的轴流风机,发出“轰轰”的吼叫;与它相连的实验舱前,谢平、尹老拐在观察口驻足观看,身边还围着几个小伙子。

宋良骥走过去,拍了拍一个小伙子的肩,他们这才发觉了他的到来。

“你怎么才来?”这是尹老拐见面的第一句话。

宋良骥一听,就知道大事不妙,急忙问道:“怎么啦?”

谢平连忙对他说:“每次吹风以后,模型上的油迹只是一溜道痕,根本看不出来。”

“我看看。”宋良骥来到观察窗口,凝神细看,只见模型的内翼段,一边各有一条被强风吹过的痕迹。

“见鬼,什么涡也看不到。”尹老拐在宋良骥的身旁大声说道,因为机器的声音太大。

“进舱。”宋良骥要在近处仔细看看。

谢平一挥手,风机立即停了下来。宋良骥打开舱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由于强劲的空气流动,相互摩擦,舱内的气温高达五十多度。“铁三角”鱼贯而入,来到模型旁,宋良骥仔细地察看起来。

舱内的高温,把他们的呼吸道呛得发痛,把他们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逼得张开,汗水密密匝匝的聚集了一脸。

“走吧,看来看去还是这个样。”谢平提议说。

宋良骥是个天生不服输的人,他取下模型,对谢平、尹老拐说:“再来一遍。”

他们三人出了舱,宋良骥来到工作台前,拿起毛刷,在模型两侧的翼面上,刷起油来。

在风洞试验中,油流试验是借助浓度较高的油,在气流经过翼面时,产生流动的痕迹,用这痕迹来分析气流分离的位置。普通机翼,是线条型的气流,使用这种试验方法很好;但凡产生涡流的气动布局,分析就很困难了。鸭式布局是这样,边条翼布局也是这样,

轴流风机又响起来了,宋良骥从观察窗口,紧盯着模型两侧的翼面,气流一下就把油吹走了,只留下一道痕迹。

什么也没有看见,这条痕迹能说明什么?宋良骥心急如焚。

“有照片吗?”宋良骥还不死心。

“在宿舍。”谢平回答。

“走,回宿舍。”宋良骥不让他们再做无用功。

招待所离风洞还有五六百米远,宋良骥推着自行车,和他们一路急行,来到了招待所。

招待所是个两层主楼的院落,主楼两边,各伸展出来两排平房,一排是食堂,另一排是所里的办公用房,前面用围墙隔起来,中间开了一个大门。

小伙子们去给宋良骥申请住处,宋良骥去车棚存好车,取下帆布包,就和谢平、尹老拐来到了他们俩的房间。尹老拐从抽屉里取出一叠照片,放在床上。他们围坐在床边,一张张的看起照片来。

宋良骥一张张的看完,又将几张照片放在一起,分析比较。油迹只有长短不同,其它根本看不出什么。是气流还是涡流?一切无从判断!

科学实验是不能凭想象办事的,一切都要有真凭实据。

“别看啦,球用都没有!”尹老拐冒起了鬼火。

“我们怎样交代喓?!”谢平说完站起来,声音是那样的苍凉。

宋良骥默默无语,压力像山一样,一下压在了他的肩上。课题已经立项,经费已经下拨,名声已经在外,试验却毫无进展。这怎么对得起寄希望于他的领导?这怎么对得起所里翘首以望的同事们?中国的第一架鸭式布局的战机,就这样夭折在摇篮里?

一连五六天,宋良骥都处在这忧郁和痛苦之中。

宋良骥这边陷入了困境,家里又发来了加急电报,宋琳高烧不退;他真处于四面楚歌的凄凉境地。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