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急遽转弯规避,第二发贫铀弹头,距离2千米避过,第3发!距离飞机500米擦过!
飞机大惊,美国人的连发电磁炮!机载情报数据库列出美军现有的电磁线圈炮炮口动能12兆焦,可以将不到1KG的弹头加速到5000米每秒,在2000米距离上将并排放置的2辆T80坦克一炮打穿!这已是20米长的线圈炮筒,在60%左右的转换效率下,发射电功率达到2500兆瓦!射速还能达到每分钟30发!
不过这样的能量用来打樱花飞机还是不够的。早已计算过1公斤弹头用于对天射击无论如何还是过于轻飘飘了,初速5000米每秒在致密大气内衰减极大,弹头达至高温,穿出大气层能量已不足,不可能达到现在的3850米每秒射速每秒1发,美国实际拥有的电磁炮技术水平现在崭露出来了!
这个水平让樱花一号全神贯注堪堪能够应付,无论如何,距离地面高度62千米,美军电磁炮实验基地斜距樱花飞机80千米,弹头要飞行20秒左右,这20秒内樱花飞机飞出去120千米,如果做一点机动,炮弹就会差上十几千米,因此命中的可能只在预先飞机不觉时瞄准计算好提前量的一次射击,每秒1发的话,有效的就是开始几发,这几发打不上,后面就很难打上了。
飞机开始急剧机动,第4发距离300米!第5发1000米!第6发3000米!后面的弹头在哪里,飞机找不到了。
613
距阿尔波特山600千米,樱花一号投弹倒计时93秒,1道强大的粒子束射线打在机身上。机身后舱的数台电子装备立即冒出青烟。美方的攻击武器进入原子世界。
原子**的质子带正电,围绕的电子带负电,而中子是中性的,其中一种粒子被加速到接近光速成束发射到空间打到目标身上,粒子虽轻,但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具有质量的粒子在接近光速的速度下具有不可忽视的动能,在定向能三大武器系统中,粒子束比起激光来不受云、雾、烟等自然环境和目标反射的影响,也不会因目标被遮蔽或受到干扰而失效,其全天候和抗干扰性能较好,粒子束击中目标后放出电子质子直穿而入待能量耗尽后停止,所以也不需要在目标上维持的一定时间,这些相对激光武器具有的优点主要是来自粒子具有质量使粒子束带有强大动能,光子即使具有静止质量也比上述粒子低更多的数量级。粒子束打到樱花一号身上不仅产生了强大的动能破坏,而且电磁场脉冲热熔化了很小面积的耐热瓦,粒子束像破甲弹金属射流那样钻进机身,在钻透樱花飞机特设的保护层之后能量已急剧衰减本应无所作为,但是,粒子束接近目标产生的场内γ、X射线的二次破坏作用还是最终烧毁了周围的电子设备。
樱花飞机机组人员大惊失色。在作战预案中对于美军粒子束武器是作了精心准备的,在基本理论上,认为带电粒子束只宜于在大气层内以电子束流方式传播,虽有衰减但可以接受,但一旦进入大气层外的真空状态则由于带电粒子之间的斥力使带电粒子束在短时间内散发殆尽,不能成束的粒子是没有打击力的。樱花一号在60千米以上高度飞行,美军的地基粒子束武器系统不可能把带电粒子束打到50千米以上高度。如果使用中性粒子束,虽然也有扩散但在外层空间可以畅行很长的距离,但是中性粒子很难在大气中传播,因此中性粒子束只能由天基平台发射,可是,日本情报界倾尽所能,也没有发现美国的任何卫星、空间站和航天飞机载有粒子束武器系统。眼下的证据是:击中后舱的粒子束不折不扣地是从下面射上来的。
粒子束武器的研制难度本来就比激光武器大,迄今未能成军。1975年,美国预警卫星已发现大气层上有大量带有氚的气体氢,这是带电粒子束发射的痕迹,1976年,美卫星探测到前苏联在哈萨克斯坦沙漠地带萨雷沙甘建设的占地约四个足球场大小的粒子束加速器,这个基地进行了产生带电粒子束的核聚变型脉冲电磁流体发动机试验。情报记载表明,前苏联是从1974年开始对粒子束武器的研究,1978年在东德制造了使用1000GeV质子加速技术的0.5MV/16层7列的粒子束产生装置,而100MeV的中性氚束就可以垂直穿透9.5cm的固体推进剂、3.3cm铅或0.8cm铝。美国则是从1978年开始的。粒子束武器系统不像激光武器那样需要大型光学器件(如反射镜),其加速器非常坚固也不受强辐射的影响,粒子束在单位立体角内向目标传输的能量比激光大且能贯穿目标深处提前引爆弹头中的引信或破坏弹头的热核材料,如果美国人的可在外层空间远距传输的粒子束武器系统一旦研制成功,那就可以把它压制到日本的头上,将所有上升段核弹头一一引爆,日本顾忌这种自己的核弹炸自己的后果,也就不敢发射核弹头洲际导弹,那么日本卧薪尝胆苦心研制的庞大核武器系统就终归无用!下面这个绝密状态的粒子束研制基地事先未被日本情报机构发现,他实现了贯穿大气层内外的粒子束打击,如果美国人下一步把它装到天基平台上,那么日本永远匍匐在魔鬼脚下的时代就开始了。樱花一号这次的飞行折线是误打误撞凑上了这个神秘粒子束基地的炮口,美国佬情急之下暴露了他们尚未完成的登峰造极之作。
摧毁美军粒子束基地比摧毁他们阿尔波特山战略激光系统更重要。并且,如果是中性粒子束的话,对樱花一号射击周围产生的中子、γ、X射线易于被地面遥测,实现对同温层飞机的精确识别,而刚才的第一次射击已经证明美国人强大的计算机系统克服了粒子束受地球磁场的影响出现的束弯曲对打击精度的影响。那么,飞机要逃也逃不掉。飞机里只剩下3支“铁棍”。后部电子设备的损害范围尚未查明,但正在扩大。试射成功,命中产生的γ、X射线肯定已被地面探测到,美军的跟瞄系统不必转动像激光发射镜那样沉重的平台因此可以精确跟瞄此刻正在急速机动中的飞机,粒子束基地即将开始第二次射击。
樱花一号的机长也是机组指挥官。上面的分析过程在大脑里一闪而过,牙关一咬,狠狠下达了命令。
614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最后显示了权威,指挥数小时实战淘汰下来仅存的粒子束系统、高能激光系统和电磁炮系统发动了对樱花一号的联合攻击。正确指挥终于发挥了效力。
日军突如其来的高技术武器战略袭击,一时间使美方各个指挥系统手忙脚乱。无论军事技术怎么进步,无论作战形态怎么日新月异,两千年一来一贯不变的统一指挥原则仍是不可改变的基本军事原则。
问题在于这架樱花一号出现在各个指挥系统的边缘。如果他飞得再低一些,就归美国各个空军指挥部管,虽然各型空军司令部数量有些过剩。如果他飞得再高一些,就归美国的天军有关司令部管,虽然美国的天军司令部也略嫌多了一点。如果他就是一颗导弹一头扎将下来,那当然就归有关国土防空、战略拦截、星球大战什么的系统的指挥部管了。可惜他都不是。樱花一号是传统军事科学几大板块的边缘产物,交叉科学产生交叉学科,交叉军事科学产生交叉学科武器系统,这种武器系统游走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其发展程度往往超越了军事指挥体系的发展速度,交叉军事科学的进步打破了传统体系的统一指挥原则,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对付樱花袭击美国举国手忙脚乱现象的实质所在。
应对崭新的交叉学科武器系统的攻击,只靠美军一贯提倡的计算机统一指挥系统是应付不来的。因为计算机只能根据以往人们的设计编排实施指挥,它只知道指挥过去,高效率地、无错误地、巨细无遗地指挥过去,它很难根据过去指挥现在,更不可能指挥将来。因此计算机的无错误只是战术上的无错误,而在战略上是根本的错误。
唯一能够根据过去指挥现在和将来的只有人类。人类比计算机多出一个根据过去总结经验发明创造缔造将来的功能,这就是创新的功能。任何武器系统都会被超越,只有创新是不可超越的最厉害的武器。我们装备研制人员的眼光要看向未来,对准至少15年之后,军校课程要对准至少10年之后,我军指挥员作战能力培养至少对准5年之后,越是高级指挥员越需要更高层次的领先。这样才能真正适应现代战争打赢现代战争,只有超越现实才是最现实的。纵观战争发展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我们看到了什么?三元里杀声起伏,义和团号角呜呜。烈士精神不灭。烈士的鲜血给了我们沉重的教诲。当代中国青年应如何作为?架空历史,略输文采,亮剑精神,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新式武器,只识弯弓射大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