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4
**炮兵局派驻中岳岛的炮兵观察员,原来是一个炮兵师的师长,这位老兄原以为中国陆军已经是大炮兵主义的翘楚,而自己则是炮兵里的奉行大炮兵主义的激进份子,站在中岳岛屋顶大厅的顶坪上,用望远镜看,用耳朵听,用脚下接触传来的感受,感知着体验着中岳岛号闪击中绳的炮击,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大炮兵主义。
身在其间,中岳岛的炮击惊心动魄。
600毫米主炮的6个炮管中的2个领衔这首炮兵大合唱。近距射击,没有使用电磁加速,仅用离心初级线速度机械发射炮弹,3-10吨重的各型600毫米战斗部弹头从离心轮盘周缘以800多米每秒的线速度沿切线进入固定轨道,在直径410米的固定轨道外半圆侧产生2000吨的离心正压力,平均接触压强仅为1公斤/平方毫米,只及该工况气/液两相层膜允用压强的1/30以下,摩擦阻力被忽略,2管主炮各发炮弹在固定轨道瞬时对称分布抵消了绝大部分离心力“侧坐力”,即使如此,脚下也传来了微微的震动,清楚离心发射原理的炮兵观察员从这个微微震动中感觉出惊心动魄。
每秒800多米的线速度,炮弹最大长度不超过5米,每管射速约为860/5即172发/秒,构成头尾相衔的炮弹流,但不是真正的首尾相衔。前面一发600毫米炮弹高速飞过,后面留下短短一段具有一定真空度的稀薄空气段,长不足2米,在千分之二秒左右的时间内空气来不及填充满这段真空后一发炮弹就接续飞过,因此虽然不是真正的首尾相衔,后续炮弹却是在一定真空度的柱内飞行,空气阻力大为降低。对每个目标使用数发以至数十发、数百发的数量打击,在初段气阻为速度的较高次函数时后续各发气阻很小,飞过初段后首发速度降低退后,但离散因素也使后续发与首发不处于同一精确弹道,前面数发仍构成直径数米以至十几米的不同程度真空度的低阻群弹道,越向末段飞行这个群弹道的等效直径越大真空度越低,但炮弹进入末段速度降低气阻因素也以更大幅度降低了。这是离心-螺管发射的独有“低气阻炮弹流”现象。 金属风暴之类的热多管发射是做不到的,因为金属风暴每两粒弹丸之间都填充了发射火药,燃烧气体不仅不会降低前后弹丸间的气体密度,还会增加弹间气体密度,这也是金属风暴类武器无法实现稍远一点的射程的几项原因之一。
中岳岛并没有动用那24台离心电磁155副炮。这是为了节约宝贵的主飞轮电池的电量。
一再靠近中绳的结果,使得30台155毫米离心副炮够上了射程。炮弹的初速只有820米每秒,但是炮弹流是以更小的弹间距射出的,在初段接近于有接触“首尾相衔”,取得了高2倍的射程,逼近了无气阻理想公式。炮弹射程之所以只有无气阻公式射程的几分之一,主要原因在于空气阻力。一发一定质量的炮弹以一定初速飞出炮口,它的动能就是一定的,这个动能被克服空气阻力逐渐消耗,大大限制了炮弹的实际射程,在外弹道理论复杂的射程计算公式中,表示阻力的各个高次项都是与空气阻力有关的。空气阻力主要来自弹头的气阻力和弹尾的真空拉力,一发炮弹单独飞行,其动能为1,受到1个头部阻力和1个尾部拉力,阻力与动能之比简单计为2:1,则100发炮弹以后一发头部钻进曲率配合的前一发尾部构成了首尾相衔的炮弹流时,动能为100,头部阻力和尾部阻力仍为2,这个阻力与动能之比就减小到2:100,加上其它气流摩擦阻力,仍不到10:100,当炮弹流断裂分散开来时,初段高速飞行时高次方的空气阻力项已没有了,炮弹的射程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55毫米纯机械离心副炮沿轮盘轴向高度上每一条储弹圆周槽对应同一径向平面上的相差180度但沿切线同向伸出的炮管,使得发射时的离心侧坐力被抵消,每一台155离心副炮有10对、20管,每个炮管的最大射速约为初速除以炮弹长,即初速820米每秒时每台的最大射速为每秒24000发,实际上这个射速只有瞬间的意义,因为随大直径轮盘慢慢加速积累动能的各圆周层预储炮弹在5秒之内就射出去了,此后考验的是环形中空主轴内的输弹机构依靠离心力的自动输弹速度,这个速度限制了实际连续射速。 综合起来,最初1分钟射速是离心炮的标称连续射速,这个射速对于每台155离心副炮来说是20万发/分,30台155离心炮只用了最大标称射速的不到1/3,在1分钟内总共射出了180万发炮弹。
在炮兵理论上,有一个关于同时密度效果的基本定理,是说同样100发炮弹,由100门炮同时射击1次的效果要远远大于1门炮顺序射击100次的效果。 举个例子,比如要打敌方一名步兵,那是个老兵油子,你要用1门炮以每分钟6发的射速打他,他可以在10秒钟内从1个炮弹坑跳到另一个炮弹坑,100发炮弹中有2发炮弹打在1个坑里的概率远小于万分之一,计算公式略,100发打完,这个老兵油子被打躺下的概率其实不到百分之一,还站在那里笑呵呵地看着你哪,可是你那100发要是同时落下来,覆盖了半个平方公里,那位短跑速度号称高达一百米10秒的仁兄就十有八九找不见了。
没有同时密度的炮兵打击尽管可以达到惊人的总发射量,惊天动地,可是实际效果往往差的很。例如一战时欧洲的索姆河战役,英法炮兵轰击德军阵地6天6夜,百多万发炮弹砸了下去,对方阵地本应没有活人了,可是英法军的冲锋一发起,2个小时之内就被德军的机枪扫倒了6万余人。
再如二战苏军柏林战役,柏林最后的屏障――长1600米高45米的泽落高地横梗在朱可夫指挥的苏军主力面前,(本段引用了英国皇家军官学院DUNCAN.ANDERSON,LLOYD.CLARK,STEPHEN.WALSH等人的文献――中悦注),苏军用2周时间动用上千列火车、10万辆卡车争分夺秒地运输准备,在泽落高地前集中了4万多门大炮和700多万发炮弹,正面火炮排列密度达到空前的每公里600门,4月16日凌晨3时万炮齐鸣,30分钟内将100万发炮弹砸到1600米长的泽落高地上,同时,第18航空集团军的745架轰炸机把3000吨烈性炸药投在这里,3点30分几个步兵师发起冲锋,本来以为泽落高地上已经没有生物,但是,突然空中出现数百挺机枪的金属尖叫声,数千发迫击炮弹从天而降,冲锋步兵变成一堆一堆的尸体,狂怒的朱可夫几乎失去理性,立即命令再次猛烈炮击,地动山摇之中,提前投入了第6装甲军的1300多辆坦克,但仅1个小时,数百辆坦克在德军88毫米反坦克炮的打击下化为一堆堆废铁,暴怒的斯大林像命令一个下士那样命令朱可夫必须于次日攻克泽落高地,朱可夫一再使用数万门大炮如暴风雨般的狂轰滥炸,但是冲锋一次次被粉碎,苏军第一近卫坦克集团军兵力几乎枯竭,随即第8近卫集团军的装甲部队将前面还来不及撤出伤员的一切都碾在履带之下向前发起不停顿的猛攻,伴随着数万门大炮惊天动地的轰击,一次次冲击之下,仅1昼夜时间苏军主攻集团军群的人力资源几乎枯竭,指挥官们集合起后勤所有人员冲上前线,几乎疯狂的朱可夫连续投入预备队,对各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们咆哮说如果部队打光你们就填上去冲锋,然后就是我! …血战4天之后才最终攻克泽落高地,那时已经是几个苏军集团军的没有战斗经验的后勤人员和从柏林赶来的老人和孩子们的血战,苏军剩余的坦克手们使用了战地发明――把居民们的弹簧床垫里的钢丝一团团拆出缠绕在坦克炮管上。使德军射来的炮弹和火箭弹碰上后偏离方向或提前爆炸…,大炮兵不再起关键作用,苏军遭受了极其惨重的伤亡。
战后检讨,苏军4万多门大炮的同时密度还是不够,德军最著名的防守专家哈的-海因里西指挥了这场惨烈的战斗,他把部队在苏军炮击时撤出一线阵地后几千米,弹幕推进后又机动插了回去。这种机动固然需要很高的技巧,但是,如果苏军拥有同时饱和覆盖几千米纵深的同时密度炮击能力呢? 那样当然任何机动战术也没有用了。人员和车辆在短时间内能够跑动的距离有限,这个距离的半径方圆之内,若是每间屋子大小的地方都同时落下1发炮弹,那么一切也就同时毁灭。计算表明这个同时密度对于几千米方圆的泽落高地来说大概需要数十万门大炮,那是全世界所有大炮的数量之和,朱可夫当然办不到。
发展到现代,为了追求同时密度,从火炮设计到炮兵战术可是费了大家不少脑子,从首次爆发射速概念到非瞄准线射击,各种办法弄了一大堆,一门155榴弹炮的同时密度可以达到十几发了,不过射程很近。火箭炮有同时密度,但是对点打击的准确性差了不少。
直至中岳离心大炮的出现。
**炮兵观察员站在屋顶顶坪上切身感受这场史无前例的炮击。离心冷发射没有火光和爆响,600余条炮弹流如变幻的光流一般射出,在超级战列舰舷侧组成光影流交织的壮丽景象,500万吨排水量的巨大战舰在脚下微微颤动,炮弹流穿越空气发出低沉的吼叫,数百条冷发射炮弹流发出的声音虽非震耳欲聋但却更为惊心动魄,犹如上万头野牛一起低吼,炮兵观察员身处这场史无前例的超饱和炮击的现场,在所有大炮兵主义者毕生难得一见的梦幻般的炮击瑰丽奇景中心动神摇魂飞天外,目睹1分钟之内180万发155炮弹、18万发23毫米副炮炮弹和2万发600毫米主炮炮弹被射了出去,造成了日军中绳集团和部分美军在1分钟之内的毁灭。
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