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
日军木耕筋岸基鱼雷基地指挥官在打赌。接到空军幕僚长的通报,指挥官心中暗惊。如果那条巨舰上如空军幕僚长的判断装有超长加速炮管电磁炮,射速达到每秒1-2发,最坏情况按每秒10发的爆发射速计算好了,那么用来投射反潜反鱼雷水雷的速度就来得及拦截摧毁5-6条气泡鱼雷,菊水气泡鱼雷从最早被发现到抵达目标最多用时110秒,对方来得及射出最多1100发炮射反鱼雷水雷,这些水雷的近炸有可能摧毁菊水鱼雷。指挥官知道台湾号射向东京的炮弹是8英寸的,但是不相信传统火药发射的炮弹能够容纳反鱼雷机动水雷的精密声纳探测-制导推进-近炸引信系统,系统内多个单元无法承受火药爆发的巨大加速度,发射反鱼雷炮弹的必定是超长炮管电磁炮,同样的初速,炮管长100倍加速度就减到百分之一。此外,中国人的防御手段还有传统的机动水雷抛射器,不过抛射距离很近只有不到千米,而菊水鱼雷通过千米距离的时间只有不到10秒钟,水雷飞行-入海-机动-爆炸过程虽然可以在5-6秒内完成,东京湾深度只有不到30米,非制导水雷概率溅落爆炸的水传冲击波也足够摧毁水面下经过的鱼雷,但是他们确定溅落点的计算依据是传统鱼雷——速度不超过80节,水雷溅落点必定远落在菊水鱼雷的后面。所以传统的机动水雷抛射器的内层拦截对气泡鱼雷无效。能够拦截的是射程远的超长炮管电磁炮,他们必定使用电磁炮在鱼雷8-10 千米的行进路线上布下声纳探测的近炸拦截水雷,等候鱼雷通过时引爆近炸,这些水雷远处一段的溅落点仍然会落到鱼雷群的后面,但中部和近处的水雷是来得及等候在那里的。这样,必须把手中有限的菊水鱼雷分成几批在很短间隔**出,让第一批鱼雷消耗掉电磁炮的储能,随即到来的第二批、第三批鱼雷他就很难防御,电磁炮的超长炮管虽然解决了瞬间发射功率的问题,但爆发射速下能量恢复补充的持续功率不足这个基本问题仍然没解决吧? 在对方的大炮最后摧毁水下的岸基鱼雷基地之前,最后几批鱼雷应该来得及先摧毁这条巨舰!
第一批9发菊水鱼雷射出10秒钟之后,具备连续发射能力的岸基鱼雷发射系统射出第二批11发气泡鱼雷。
912
中层防御圈布设的500枚机动水雷环线面向木耕筋方向的90枚在浮标天线传下指令后立即开启火箭发动机向第二批气泡鱼雷来袭航线上聚拢,
2000发反鱼雷炮弹冰雹般溅落在距离3-4千米宽2千米的带状海面,依靠惯性下冲到10-20米深度时水压引信起爆,平均每30几米见方的格子内1发155毫米炮弹的同时密度把第一批9发气泡鱼雷炸成碎块,
随即,聚拢在第二批菊水鱼雷航线上的90枚制导火箭推进机动水雷近距起爆摧毁了全部11枚鱼雷,
15秒间隔发射的第三批9枚菊水鱼雷抵达中层防御圈,面对木耕筋方向的8部155离心炮射出飞轮内剩余的的数百发反鱼雷炮弹,依旧炸毁了8枚鱼雷,漏网的一枚以每秒125米的高速冲到距舰2000米时,被800多发普通155高爆弹罩住,东京湾水深不过20多米,电子延时引信引导炮弹在溅落入水20毫秒后爆炸,周围距离十几米爆炸的3颗炮弹激起的强大水传冲击波还是摧毁了这枚漏网鱼雷,
第四、五批鱼雷发射间隔仅5秒,两群鱼雷前后距离不过600米,
台湾号155离心副炮的输弹机构是内径2米的中空主轴内螺旋柱输弹机,转速比1000转分的飞轮低10转分,周缘线速度比飞轮主轴内径处线速度低1米/秒左右,双条盘旋的螺旋导轨上10个输弹位置各以每秒1发的速度向飞轮内径受弹槽以离心力输弹,螺旋柱对飞轮内径受弹槽的输弹速度约10发秒,螺旋柱下段……有128个受弹位从半同步输弹机受弹,螺旋柱总体的持续输弹速度为600发/分,射界160度面对千页和木耕筋方向能够射击的13部离心炮在不到1分钟之内打光了飞轮上2/3的炮弹,每座炮仅补充了四五百发,此刻负责木耕筋方向的6座离心炮面对连续袭来的两群气泡鱼雷射出剩余全部8千多发各型炮弹,只要能炸的东西一概扔了过去,中国的数量与日本的速度又做了一次大比拼,
8千多发各型炮弹有的适用有的不适用,一些二战后遗留的老旧炮弹只是换着拧上了电子引信作了简单清整,还有少量炮弹不是155毫米口径的,有152毫米、140毫米、130毫米、122毫米、120毫米、107毫米、105毫米的各式炮弹,只是仗着离心式发射炮弹依靠离心力紧贴固定轨道外缘而无需炮管口径与弹径精确吻合(当然弹径必须小于炮管口径),此刻被输弹机饥不择食一股脑输上来统统发射出去,有的炮弹甚至没有爆炸,
不过,爆炸的8100发炮弹密集溅落在1百万平米的海面,依旧把两批11发菊水鱼雷炸得粉碎,
第六批也是最后一批15枚菊水鱼雷顷囊射到,6座155离心炮飞轮内刚输进去几百发炮弹,东北3座离心炮固定轨道炮管向南以接近最大角度偏转支援射击,3000多发炮弹摧毁了12枚鱼雷,剩余3枚突近到千米以内距离1枚被碳纤反鱼雷鱼雷的碳纤团缠住,一枚撞上干冰鱼雷的冰墙轰然爆炸,最后一枚利用前面打开的缺口一头撞上台湾号战列舰左潜没船体左侧中部,300公斤高爆炸药猛烈爆炸!
一股粗大的水柱腾出海面升起二十几米高撞在主甲板左侧悬挂舱室的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