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惠帝、吕后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有了科目。】
自下而上···
选举···
始皇若有所思,这确实比贵族子弟的举荐要合适的多。
但是,不太适合目前的大秦。
因为大秦境内的六国贵族不会同意,更别说,大秦内部的权贵们也不会同意。
“内部必须先安顿好啊。”始皇帝内心有了这么一个想法。
人心不齐。
就算他有再大的本事,也难以有所作为。
就像汉朝,能够奠定一个民族的基调——汉族。
而他大秦呢?
后世之人会认为自己是秦人吗?
不会。
而大汉,却是奠定了一个文明。
光是这一点,原本命运轨迹上的自己就远远不如啊。
不过,现在不同了!
始皇帝的心中有了野心,在未来,后世子孙,都会称呼自己为秦人,是秦族!
不过,嬴政还注意到一件事。
“汉高祖刘邦。”
“这就是代替了我大秦的人吗?还有吕后?吕性···”嬴政眼中冷光一闪,“来人,传朕的指令,寻找刘邦。”
大秦境内,同名同行者数不胜数。
但名叫刘邦,且附近还有吕姓之人,倒是只有一个——泗水亭长刘邦。
“季哥,那不会是你吧?”狗肉贩子樊哙调笑道。
“兄弟,你可别乱说。”刘邦大惊失色,“若是被上头知道了,我的脑袋不保啊,而且我一个亭长,哪能有那么大的本事?”
“说的也是哈!”
“来来,吃狗肉。”
【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汉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考试么?”秦始皇若有所思。
这倒是一个堵住那些权贵嘴巴的好办法。
若是他们的才学还没有一个布衣黔首来到高,还有何脸面在朝堂围观?
又有何理由举荐自己子弟进入朝堂?
【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
“这察举制,倒是非常的不错,物尽其用。”始皇帝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就是科举的前身吧。”唐太宗李世民若有所思,“不过相比于科举,这察举制还是有不少的缺点。”
“没我大清的优秀。”乾隆评头论足。
【接下来,说说汉武帝的功绩。】
【首先,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
【这一点,使得其高祖当初分封异姓王留下隐患解除···】
大汉位面,刘季对此十分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