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家里,这家的孩子吃的多了,尽捡好的吃不说,还连吃带拿的;老人给买糖,为什么给了那家孩子每人一颗,却没给自家的孩子?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有的时候,确实是老人偏心些,儿女尚且做不到一碗水端平,何况再下一辈的事?
好在潘军家,兄弟和兄弟媳妇都很通情达理,有时候,潘军值夜班,没去及时接送孩子,兄弟媳妇还主动上门,把孩子接走,来的时候呢,也不空手,或者自家腌的咸菜,或者娘家带来的新鲜蔬菜,都给大伯家捎来些,这些小香葱,就是最近不知哪天,潘军兄弟媳妇给送过来的。
贾家,最见不得院里的邻居,有亲戚上门送东西,贾家的老少两辈人,亲戚们早就不登门了,只有秦淮茹,逢年过节厚着脸皮,独自回娘家打打秋风,所以,每次看着别人家客套着,把东西让来让去,贾张氏都很想快步的走过去,把两边的东西都收到自家来。
所以,别人家晾在外边的东西,蔬菜也罢,干辣椒蒜头这样的调料也罢,贾家拿回自己家用用,那是一点都不客气,反正他们有亲戚,下次多送点好了!
贾家的,现在应该是小当和槐花在炕上玩吧,按照新华国的传统算法,槐花这个不到一周岁的娃娃,虚岁已经是两岁了,贾张氏的大嗓门,大概是把两个孩子吵醒了,在里屋的炕上来回爬,穷人家的孩子,都是早当家,大一点的,照看着小一点的,没有大人在跟前,两个孩子却一点也没哭闹,真是一双懂事的好孩子。
而二大爷家,上班上学的时间,能在家里的,只有二大娘了,看她的位置,应该是在最北面的屋里,紧挨着窗户的地方,竖着耳朵悄悄的偷听呢,这也是二大娘多年的一贯做派,总爱打听张家长李家短的,汇总整理好左邻右舍的信息,提供给二大爷,便于树立二大爷在全院大会上的威信,真真是个好“高参”。
好处是,二大娘只进不出,喜好打听小道消息,却不到处兜售宣传,嘴紧的很,在四合院的人缘,甚至比二大爷要好很多,那贾张氏,一分钱的货能吹成金山银山,更是和她比不了!
看着贾张氏气急败坏,却又心存不甘的窘态,何玉柱自然很开心,不过小香葱的话题,太有味了!而碰瓷,也不是穿越者的优选,尤其是对面这个毫无底线的老娘们,你敢倒地上,她就敢一起倒,保证叫唤的,比农村的驴还大声,自己是万万比不了的。
和她在不要脸方向上纠缠,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值当!
何玉柱转移话题,指着门前的坛坛罐罐,心平气和的问贾张氏:
“婶子,这些破烂,都是谁家的?”
“呦~~~”贾张氏拽着腔调,讽刺加挖苦的说道:
“癞蛤蟆打哈欠,你好大的口气,我贾家的好玩意,竟成了你傻柱嘴里的破烂了?”
贾张氏随便一指,口中说着:“看见没,那是我当年陪嫁的碗柜,是用五年生的杨木,请张家湾最好的木匠打的,如果不是门都掉了,十块八块的买回家,那都算是捡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