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昶的横征暴敛让不少百姓苦不堪言,哪怕有严刑酷法,也挡不住百姓逃亡。当时殷国四境,西边的齐国与殷国乃是姻亲,不会接纳殷国逃亡之人。百姓只好选择逃往东边的齐越国和北边的雍国。
齐越与殷国关系很好,不过明元瓘不像吕岩,百姓逃到齐越国不会被驱逐。至于雍国,虞昪失去淮南江北的十四州,实力虽然减弱,仍然是南方的强国,不惧怕殷国,虞昪也算是一个不忍百姓受苦的好皇帝,因此也不会驱逐殷国逃难来的百姓。
除了逃难到雍国和齐越国之外,殷国的一些百姓还有一条逃亡之路,那就是出海。虽说出海意味着可能会因为海上风浪而死,但是许多百姓宁愿冒着生命危险驾船出海,也不愿意被殷国官吏盘剥。
这些百姓出海,目的地是在殷国的东南方向的澎湖。澎湖原本一片是荒芜的群岛,在大雍时期有一部分百姓因为战乱就到了澎湖。随着这些人的到来,澎湖原本荒芜的土地得以开垦,虽然日子过得苦,好歹没有苛政,移居过来的百姓的日子也就能安稳的过下去。
不过,虽然没了苛政的影响,但是澎湖人却要面对毗舍那人的威胁。在澎湖旁边还有一座被中原人称之为夷洲的大岛屿,而毗舍那人就以部落的形式住在夷洲岛上。毗舍那人的各部落都以酋长为首,彼此之间互不统属,语言也不尽相同,主要耕种小米和旱稻。
毗舍那人住在夷洲岛上,除了平时耕作之外,也会渡海到澎湖劫掠。毗舍那人每次登陆澎湖,最喜欢抢的东西就是铁器,因为毗舍那人不会冶铁,但是却会制造可以渡海的竹筏,因此毗舍那人会渡海抢劫澎湖以及漳泉二州沿海岛屿的百姓,以获得铁器。
在发现毗舍那人喜欢铁器的情况之后,这些沿海岛屿地方老百姓在野外遇到这群人,只需要把随身的铁勺、镰刀啥的扔下,毗舍那人就不再追赶,只顾着捡东西,甚至还会自相争斗,此时如果官军来围剿,他们就会因为内部的争斗而被官军打败。
在郑审知做闽王的时候,就多次派兵打败毗舍那人,还在漳泉二州沿海岛屿建了房屋,派兵丁常驻。毗舍那人被郑审知打败过几次之后,就不敢深入,只敢到澎湖岛上,因为澎湖岛上没有军队,只有从闽地移居而来的百姓。
古人说过苛政猛于虎,郑昶和毗舍那人比起来,毗舍那人不过是要些铁器,而郑昶要的是要榨干百姓。郑昶也知道澎湖岛上存在,而且也有大臣提议派兵到澎湖。但是,郑昶仔细计算过,如果派兵到澎湖,以后能从澎湖百姓诈出来的钱财还不足以支付驻军在澎湖的花销,所以郑昶拒绝了大臣的提议,把澎湖的百姓当成死有余辜的叛民。
一切不能产生的利益的事情,郑昶都不会去做,在唯利是图方面,郑昶证明了自己是郑延钧的儿子。郑潮和郑审知兄弟二人一辈子兢兢业业,使得郑氏的政权闽在地百姓心中有很高的民望,然而这些声望正被郑审知的子孙消磨殆尽。
皇帝不贤能,还能靠宰相的辅佐弥补。郑昶即位之后任命的宰相是他的叔叔郑延羲,郑昶任命郑延羲担任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然而正昶猜忌宗室,身怕宗室夺权,郑延昔只好夹起尾巴做人,不理政事,不出家门。
宰相不理政事,皇帝身边又多是一群阿谀奉承的人,殷国上下日益腐化,好在殷国还是有些清廉爱民的官员,虽说郑昶穷奢极欲,他们在下面还能安抚百姓,不至于让局面完全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