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武的死和昔尧即位背后的故事,终究成了一个谜团,真相到底如何,恐怕永远不被外人所知。
昔尧即位之时,郁久律尧骨已经在筹划与中原的再一次作战。这次他准备御驾亲征,为了确保这一次可以一雪前耻,郁久律尧骨必须有充足的准备。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在大郯开运三年的七月,契烈的卢龙军节度使,燕王赵正寿向大郯传出消息,说自己在契烈不容易,如今有了南归之意。大郯枢密使李松、冯珏得到赵正寿有意回归中原的消息,建议石千贵命天雄军节度使杜千威致书赵正寿,赵正寿复信再次表示愿意弃暗投明,请大郯发大军接应。
在赵正寿表示愿意归顺之后,契烈的瀛洲刺史刘正祚也致书大郯乐寿监军王亦,称愿意内附,说城中契烈不满千人,取之易如反掌,自己可作为内应。又说契烈主帅郁久律忽必赉已经被撤职,新的统帅还没有任命,因此即便南部有变故,契烈也不会马上有反应,说不定会因为路途遥远、道路积水阻隔无力救援。
王亦、杜千威对赵正寿、刘正祚二人所言深信不疑,多次奏请乘此机会攻取瀛、莫二州。于是,石千贵和执政李松、冯珏决定派大军接应赵正寿、刘正祚南归,用杜千威为主将。朝廷的诏书口气极大,说要“先取瀛、莫,安定关南;次复幽燕,荡平塞北。“
开运三年十月,大郯以杜千威为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李贞为兵马都监,率安申琦、符立卿、皇甫禺等自魏州向北进发,由于夏秋多雨,行军与运输困难,杜千威屡次请求增兵,大郯便倾所有禁军归杜千威指挥,致使都城防守空虚。
十一月,杜千威到达瀛州,只见城门大开,不见半个人影,杜千威心虚,反而不敢入城。他派人侦查,知道守将早已率军离城,便派梁又璋率二千骑兵追击契烈,结果一战大败,梁又璋败死。杜千威知道中了契烈的计策,连忙率军南撤。
郁久律尧骨见郯军锐气已挫,便亲自率大军大举南下,从易州、定州往恒州进发。大郯大军闻讯,准备取道冀州和贝州南下。彰德节度使张立泽从恒州领兵与杜千威等会合,说明契烈的形势,以为可以取胜,杜千威等率军又往恒州,以张立泽为前锋。待郯军到恒州之南滹沱水时,渡桥已被契烈所占,张立泽率军与契烈军争夺此桥,三退三进,契烈焚桥而退。
郁久律尧骨见郯军来到,争桥失利,担心郯军强行渡河,与恒州城内外夹击,势不可挡,正打算率军北归。后来没想到郯军不敢交战,只是沿河筑寨,于是郁久律尧骨也逗留不去。
作为郯军前线最高统帅杜千威,是郁久律尧骨这一次南下的主要对手,石千贵对杜千威寄予厚望,毕竟杜千威是石文瑭的妹夫。然而石千贵把一切托付给杜千威,实在是所托非人。
杜千威作为大郯的重臣,平时干的事情就只有搜刮百姓而已。当地的富户只要是家里有了什么好东西,杜千威都要抢过来,或者就是直接随便定一个罪名然后把富户全家抓起来,顺便没收了富户的财产。
杜千威面对他治下的百姓和官吏张牙舞爪,但是真要是契烈来了他却怕了。因为杜千威身处之地是边境,经常能够看到契烈方面的游骑,虽然有时候不过是十几个,多了也就是几十个,杜千威都不敢出战。杜千威只要一听说有契烈兵来了,急忙跑到城楼上,但是却不是要迎战,而是下令关上城门,远远的看着他们,等到契烈兵过去或者离开之后,他才放心。
甚至有时候几个契烈兵赶着成百上千的百姓从城下经过,杜千威竟然就是站在城楼上看热闹,也不派人出去解救那些被掠走的百姓。
杜千威看着自己辖区内部人口流失严重,而且也不富裕,再说他也害怕契烈,于是他就给石千贵上奏疏,说是想要换一个地方任职。
这封奏疏上去,还没等石千贵有所回应,杜千威竟然一声不吭的自己带着自己搜刮多年的美女财宝跑了回来。
这让石千贵吓了一跳,恒州边防,那可是重中之重,但是现在节度使却一声不吭的跑了回来,要是契烈方面真的出兵,那还不真的完蛋了。
于是急忙派了一个人去恒州顶着,随后石千贵把中原的一个藩镇交给了杜千威,补上了任命手续,没有追究杜千威擅离职守的罪责。
杜千威对契烈如此胆怯,因而不敢主动出击。郁久律尧骨见郯军久不出兵,就派将军赫连翰与高重进率领骑兵一百、步兵数百,潜渡滹沱河上游,绕到郯军身后,从后面切断了郯军的粮道与退路。途中遇到砍柴的郯军,就将他们抓了去。个别幸免于难的郯军回到营中,对杜千威说是有无数契烈兵已经截断郯军的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