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谋的除奸队也来了。说是除奸队,组织上只给了他一个职务,并无一兵一卒,胡智谋的手下就是他从镇远武馆带出来的那些徒弟。
考虑到依云镇的现实,苏兰让胡智谋留下,配合二营狄营长守卫小镇。她自己带人沿官道往县城去了。
第十九团名义是个团,其实只有两个营,一个营编满300人,如今,经过几次折腾,跟着苏兰往县城去的,只有二百人左右。
本来走水路可以保存体力,接近敌人就可投入战斗,但是数百人的队伍,没有那么多的船,他们也只好走陆路。
吃败仗多了,难免影响士气。第十九团尽管没有跟敌人正面接触,但是前有追击遇伏击,后有依云镇的惨状。有的战士开了小差,有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
赶往县城的这段路,工农革命军战士走过多次,但这一次,走得慢,而且时不时就有人掉队。
队伍走到离县城七八里的地方,遇上从县城撤出来的第二十团的战士。说是撤出来的,其实就是被打散的残兵败将。
苏兰从这些战士口中得知,县城已经失守,工农革命军被打得七零八落。
敌人动用了火炮,显然不是民团而是正规军。第二十团只坚守了半天,城门就被攻破。
没有人知道黎师长和指挥部在哪儿,也没有人知道顾子城团长是死是活,是否还在城里。
面对如此战局,苏兰所辖的一营工农革命军战士发生了动摇。
熊营长提议,既然败局已定,这时候去增援无疑是送死,不如保存实力,把队伍拉回依云镇。就算县城丢了,依云镇这块革**据地还在。
苏兰认为,第十九团接到的命令是增援,还没有接敌就这样撤走,岂不是当了逃兵。
也许二十团的战士正在某处与敌人激战,他们还盼着救兵。所以队伍应该继续前进。
面对困难,一旦稍有退意,就再难集中精力迎难而上。
熊营长的意见很快在队伍中传开来,一种挫败感在队伍中弥漫。有的人甚至提出,不如把队伍拉进山,那意思就是去当土匪。
苏兰对革命有坚定的信念,但她也不能用强力将队伍带向战场。毕竟在那样的形势下,每个人考虑的首先还是自己。
革命的统一意志尚未在这支新生的队伍中生根发芽。
为了避免队伍解散,苏兰当即决定,愿意跟她前往县城的,继续前进。不愿走的,可以跟着熊营长回依云镇。
出乎她的意料,大多数人都站到了熊营长的身边,支持苏兰的只有十几个人。
革命的历程无比艰难,有人前行,有人后退,有人牺牲,有人苟且,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苏兰特意写了封信,让熊营长带往依云镇,指示由熊营长行使依云镇的指挥权。
一而再,再而三的分兵,队伍的战斗力一再削弱。
熊营长带队走了,连苏兰的警卫员都带走了。苏兰带着一股倔强的意气,急速向县城机动。
途中,不断有逃出来的工农革命军战士和县城的百姓。黄江县城正面临着白色恐怖,依云镇的悲剧好像正在黄江县城发生。
接近县城北门时,能听到零星的枪声,远远可以看到城门楼上升起了青天白日旗。
前日她们离开时,那儿飘扬的是红色的旗帜。
城门已被国军封锁,想从正门进去是不可能了,硬拼更是送死。铁虎生死未卜,子城下落不明。一时间,苏兰理不出头绪,到底应该从哪里下手。
看着跟在她身后的这些铁杆战士,她突然悲从中来。或许,真的应该带他们回依云镇。
正当苏兰犹疑不定的时候,她看到逃难的人群中有一个熟悉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