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来。”
“是。”
李晟恭敬的走进中军营帐,接着频频传出轻轻地议论声。
中军营帐外,王忠嗣亲兵没有一个往营帐里瞧一眼,都只盯着外面。
满月之下,六杆大旗随风飘起。
一日,王忠嗣面对跪在面前的传令兵,喝道:“汝携我亲笔书信一封,去见金城郡怀太守。同时转达本帅的话,就说请怀太守以国事为重,莫要再借故拖延粮草。”
“是。”
背着百足靠旗的传令兵,恭敬的从王忠嗣手中接过亲笔信。揣在怀里,转身直奔营帐外,翻身上马,快马加鞭直奔金城郡。
这已经是王忠嗣派往金城郡的第三批传令兵,可是不见一粒粮食进军营。
眼看军中存粮不足,王忠嗣不得不亲自写书信给金城郡太守怀静,劝他以国事为重,莫在拖延粮草押运。
自古以来,阎王好惹,小鬼难缠。王忠嗣为了战事考虑,也不得不暂时放低姿态,书信里写了些奉承之词。
这名传令兵,过了黑营沟沿着官道,直奔东北方向而去。
来到一处森林茂密之处,忽听到“嗖”的一声。一支羽箭插中传令兵的坐骑的脖子,传令兵从马上滚了下来。他意识到遇袭,立刻从怀里掏出书信,往嘴里塞。
这时,一支羽箭射来,从传令兵胸口贯入。传令兵身体一软,倒在地上身亡了。
传令兵刚死,有数名猎户打扮的人围上来。从传令兵口中掏出半截书信,然后牵走传令兵的马,并将传令兵就地掩埋。
这封半截书信,很快就到了达松、牟松吐蕃王子的手里。
虽然书信只有半截,丝毫不妨碍两人猜出书信的大致内容。因为出了这封半截书信,另外还有一封半截的书信,也是从唐军一名传令兵上搜出来。
两封信拿出来一对比,遗漏的部分就清晰了。
牟松兴奋地道:“看来唐军果然缺粮,兄长这可是天赐良机啊。”
达松显然没有自己王弟那么兴奋,冷静地道:“虚虚实实乃用兵之道,我担心这是敌人诱敌之计。还需要再观察情况,再做出合理的判断。”
唐军,中军营帐。
王忠嗣的面前站着伤刚痊愈的杨铣。
本来杨铣想趁机多静养几日,没想到被王忠嗣传到中军大帐交代任务。
“嗣业啊,两军对峙有两个月。吐蕃兵始终坚守不出,这样耗下去不是办法。本帅想带兵还回,又担心吐蕃袭我身后。所以派你持本帅亲笔书信,前往吐蕃军议和。”
王忠嗣将一封书信交到杨铣的手里,并叮嘱道:“此行虽是议和,但不可失了大唐的尊严。记住了。”
“是。”
杨铣行叉手礼后,恭敬的退出中军营帐。骑上黄骠马,前往吐蕃大营。
王忠嗣目送杨铣离开,双眼透出一股狡黠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