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抗击日寇大血战 > 第一章7、东北义勇军几个抗日故事(2)

第一章7、东北义勇军几个抗日故事(2)

第一章7、东北义勇军几个抗日故事(2)

三、“老三营”勇夺敦化城

1932年2月8日,在吉林延吉的小城子,“中国国民救国军”宣告成立,王德林被公举为“国民救国军”总司令。在成立大会上,王德林首次提出了“工农商学兵各界同胞联合起来,不分党派,共同一致对外抗日”的口号。王德林时任吉林军第一旅第三营营长,因此他的部队得了个远近知名的绰号“老三营”。

虽然王德林只是一个营长,可是个令日本人头疼的人物,日本人强行修筑吉会铁路时,他就赏了领头的日本人几个耳光,旅长吉兴降了日本人,他更不买账,大骂吉兴忘了祖宗。国民救国军成立后,他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决定乘日军兵力主要集中在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沿线,无暇东顾,首先攻取敦化城。

敦化城位于长白山北侧,群山环抱,地势险要,又处于所谓“吉会铁路”的中心,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夺下敦化,既有了立足之地,又可扼住东北通向**的军事要道,打乱日本修筑吉会铁路的计划。

这一天,正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亡国之恨,冲淡了这个喜庆的日子,敦化城内显得冷落萧条。盘踞在这里的日伪军,虽然还不知道大祸已经临头,但是心理上还是有一种草木皆兵的感觉,因此加紧了城内的戒备。这时,救国军各路攻城部队,经过三天的长途跋涉,已经悄悄潜至敦化城外。

天刚放亮,攻城战斗在炮声中打响了。副连长史忠恒率领战士们搭起云梯,第一个跳上城墙,冲入敌阵,战士们紧随其后,守在城墙上的日伪军还没有从慌乱中醒过神来,就上了西天。

守在南门的伪军本来就对日本侵略者怀有莫大的仇恨,见部队来攻城,立即调转枪口,把9名日军捆了个结结实实,并打开了城门,一起投入了攻城战斗,与日军展开巷战。

城内民众闻听救国军攻打敦化城,都行动起来进行策应,使守城日军成了瓮中之鳖,不到一个小时,敌人彻底溃败,日军守备队长长谷以下50多人当场毙命,剩下的残兵败将从西门夺路而逃。

救国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随后在王德林的带领下,连克额穆、蛟河二城,各地的山林队、大刀会、反正伪军和公安队纷纷来投,队伍迅速壮大起来。到1932年3月,国民救国军人数已达到2万余众,各种武器7000余件。

四、“老北风”三战海城

辽南一带,有一股举旗抗日的绺子,当家的名叫张海天,练得一手百步穿杨的好枪法,走起路来,健步如飞,故在江湖上报号“老北风”。

日军沿南满铁路北犯吉、黑两省的时候,曾唆使汉奸凌印清成立“东北自卫军”,在海城县高坨子设立司令部,试图网罗各路土匪,配合日军行动。“老北风”假与周旋,一举歼灭了这股反动武装,生擒凌印清和日本顾问仓冈繁以下日伪军200余人,凌印清和仓冈繁被公开处决。

“老北风”率部抗日的义举,受到**的嘉奖,并被任命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司令。到了1932年6月,“老北风”的队伍已经发展到7000余人,编成13个大队,42个中队。北平的东北救国会委任“老北风”张海天为辽南地区义勇军前敌总指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老北风”率部在台安、大石桥、田庄台、牛庄、高丽房等地与日伪军进行了50多次战斗。

1932年3月,张海天进攻了辽南重镇海城。

海城地处沈大线要冲,日军守备严密。3月17日,“老北风”张海天指挥着近万名义勇军,向把守海城的日伪军展开了强大的攻势。义勇军分几路铺天盖地地涌向海城及附近的乡镇,龟缩在各个据点的日伪军被这个阵势惊呆了,纷纷四散逃命,八里河警察局以及城内大批军事设施被捣毁。敌人死的死,伤的伤,警察局局长也乖乖地当了俘虏。

同年8月初,张海天再度攻击海城,他选准了日军的一个兵站作为主要目标,“敢死队员”割断电网,一把火点燃了军需仓库旁的草垛,火势迅速蔓延,整个兵站成了一片火海。

“老北风”的队伍平时分散在各处,有时,他把队伍化整为零,躲在日军的眼皮底下,到了用兵之时,很快就能拉起数百人、数千人的队伍。日军既摸不到义勇军的踪迹,又搞不清是什么打法,只好缩在据点里,惶惶不可终日。一天夜里,海城郊区响起了枪声,据点里的日伪军立刻炸了营,以为是义勇军攻了上来,便毫无目标地开炮放枪乱打一通,结果打了半夜才闹明白,原来是当地的农民得了病,放鞭炮祛病消灾。日伪军恼羞成怒,用炮火进行报复性轰击,把整个村子夷为平地。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