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5、抗日义勇军第十二路军辽西抗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人民揭竿而起,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当日伪尚未进犯北镇之前,在1932年1月,主张抗日的全县各乡群众拿起土枪、大刀、扎枪、木棒,自动组织起抗日武装约万余人,与准备投降的汉奸、地主武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义军将县城团团围住,激战七昼夜,后因寡不敌众,抗日武装被迫撤退,前往闾山一带继续进行抗日活动。
成立十二路军
1931年11月间,辽西民间抗日志士在**山、张忠齐二人领导下,组织了两个“特别连”的抗日武装,有30余人,活动在辽宁省锦州市境内的闾山老爷岭、大芦花和蟠桃宫一带,治护地方,维持治安。到1932年1月间,老爷岭圣清宫监院(道士)王子仁开始组织抗日武装,苏、张两个率部随即参加。不久,这支抗日武装在闾山牵马岭、内口沟及义县肖屯一带共发展到300多人。
当时日军还没有大规模进驻,所以为了对抗这支抗日武装,日伪委派附近地主汉奸也组织了一支部队。1932年2月,闾山抗日武装的首领王子仁在和地主武装的战斗中被杀害。王子仁被害后,抗日武装由龙潭宫道士田信斋为首领,继续在闾山地区活动。
1932年2月,王子仁被害后不久,受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委托,张海涛(辽宁北镇县后青堆子人,系北大毕业生)和于汇川从北平来到辽宁北镇闾山龙潭宫,与田信斋取得联系,共同筹划组织抗日义勇军。经双方研究,决定成立东北抗日义勇军第十二路军,由于汇川出任司令,张海涛任副司令,钱殿荣任参谋,田信斋具体负责招收人员和联系工作。
同年三月间,在闾山下与沟的王太然家中,由田信斋等人研究制作军旗和臂章。确定军旗为三角形,蓝色白日旗,上面写着“抗日救国军”,臂章为红色黄边,上面也写着“抗日救国军”字样,并有一行小字“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
义勇军十二路军正式成立后,就积极着手进行组织和扩大队伍的工作,招收了共计1500多名爱国青年,不少东北军溃兵和一些原来占山为王的绿林人士如张绺子等也纷纷前来投奔。
由于地处山区,部队给养缺乏,但十二路军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严明的纪律,不抢劫群众财物。见有如此严明的纪律,闾山一带各大寺庙和富裕人家纷纷拿出钱粮支援抗日。
消灭地主武装,打击日军运输队
1932年4月某夜,十二路军汇集200多人,去义县肖屯攻打地主武装。战斗开始不久,部队就击毙了地主武装头目周某,并活捉了二头子周大麻子。这一仗,让十二路军不仅给王子仁报了仇,还缴获了一批急需的枪支弹药。部队于第二天拂晓返回闾山。
1932年6月3日,由十二路军40余人在何家营子截击日寇守备队的汽车。义勇军首先和伪警察队队长徐某取得联系。由徐某将日军守备队汽车出发时间告知了义勇军。罗明臣即先至何家营子动员当地群众,在西河套挖好了陷坑。第二天日寇守备队的汽车开赴沟帮子,行至何家营子时,4辆汽车全部掉在坑内,不能开动。罗明臣带领义勇军向日寇迎头痛击。当时日军手忙脚乱,慌作一团,直到县城的日寇调来大量军队才得解围,仅有1辆汽车逃回县城,这次阻击战,打死日军官兵37人。
第二天,日军为了报复,派大批日伪军到何家营子,将附近树木全部烧光,并烧毁了民房,还杀害无辜群众五六人。
三次召开抗日救国会会议
1932年6月,十二路军召开了第一次抗日救国会会议。会议由田信斋主持,参加这次会议的人员有当地各类武装的代表50多人。十二路军副司令张海涛讲话说:“我们东北沦陷了,要想不当亡国奴,大家就得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不然亡国奴的帽子是摘不掉的,今后大家就不要乱抢乱夺了,要遵守纪律。”与会代表纷纷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