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54、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兴亡(2)
第二、得不到有力的支援
当时的国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根本无意支持东北义勇军的抗日行动。义勇军有限的外援,来自救国会和爱国人士的捐助。但这点外援对于几十万义勇军来说,实在是太少。而且日军控制了东北的主要交通要道,关内的援助也很难运至关外,特别是锦州被占领之后,关内与关外的联系几乎断绝。甚至到了陆路不通,要依靠海上偷渡运输补给的程度。有一部分抗日武装并非是被日军打败的,而是因为粮弹断绝而被迫自行解散的。
第三、缺少重武器,却盲目攻打中心城市
这反映了义勇军将领在军事指挥水平上的欠缺。查阅义勇军的历史,常常惊讶的发现,义勇军的武器极其落后,可是却经常看到义勇军攻打沈阳、攻打哈尔滨、攻打吉林这样的战例,这些战斗看起来令人荡气回肠,非常振奋。然而这些中心城市是日伪军重兵把守的据点,那里是没有重武器的义勇军能攻下来的?对大城市的进攻,全部是以失败而告终,损失很大。其实义勇军应该学习红军的战术,把重点放在占领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上,而不该盲目攻打中心城市。
第四、部分义勇军为参加热河抗战而离开东北故乡
我个人认为,做为土生土长的东北抗日武装,在本乡本土发展势力,在自己的家乡打击日军是最有利的。因为土生土长,情况熟悉,可以得到家乡父老的帮助。然而,1933年热河抗战打响,此时的义勇军已经不再是全盛时期,兵力已经损耗大半,剩下的几路义勇军,却以为热河抗战一打响,国民政府就会全力抗日了。离开了自己原有的活动区域,开赴热河。参加热河抗战的义勇军,在战斗中虽然也有几次出彩的表现,可是热河抗战的结果,却是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
而战事一停止,在老蒋眼中连杂牌都算不上的义勇军,结果极其悲惨。辽南义勇军第二军团李纯华部,在辽南最多时有6万兵力,曾经攻打台安、营口,焚烧海城大矢组兵站。热河停战后,粮饷全无,被迫投靠了孙殿英。后来又奉命开赴西北垦荒,在兰州空心墩被胡宗南部缴械解散。
辽东义勇军唐聚五部,曾经号称拥兵10万,占据东边道14县。热河停战后,被编入了庞炳勋部,仅仅有一个补充团的番号,队伍2000人,郭景珊任团长,庞炳勋本身就是杂牌军,这个补充团更是杂牌中的杂牌,很多官兵不堪受歧视而离开队伍,自行瓦解。义勇军第48路军郑桂林部,结局最惨。热河停战后,该部被改编为警备师,郑桂林对塘沽协定不满,又率部参加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结果同盟军失败后,不仅部队被缴械解散,郑桂林本人也被蒋孝先的宪兵三团逮捕,杀害于北平琉璃厂。义勇军冯占海部的结果算是好的,队伍改编为察哈尔地方军,受宋哲元指挥,避免了被缴械解散的命运,可谓硕果仅存。原因据说是因为冯占海是东北军元老张作相的外甥,张作相是张作霖的老兄弟,**的叔辈。
设想一下,如果这几支义勇军队伍,不去热河,而是留在东三省坚持游击,并利用日伪军主力开赴热河的机会,全力破坏敌人后方,同时发展自己的力量,那结局断然不会如此悲惨。
【附录】东北抗日义勇军与东北抗日联军的关系
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是什么关系?
说到东北抗日义勇军,大家对它既熟悉又陌生。说他熟悉——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中的义勇军所指的就是东北抗日义勇军。说对它陌生——大家对他的产生、斗争情况还不了解。关于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的关系,概括来说就是,东北抗日义勇军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前身之一。从1931年9月到1945年8月,持续14年的东北武装抗日斗争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1931年到1933年,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为主体。义勇军的斗争受挫后,中国**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斗争的主要力量。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又经历了反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和抗日联军三个阶段。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武装侵略中国东北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主要矛盾。具有民族意识,不忍国土沦丧、同胞遭受蹂躏的部分东北军爱国官兵、地方警察、旧的武装团体(包括一些绿林队伍)、青年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民众违反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自发地组成反日义勇军、自卫军、救国军、工农义勇军,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武装队伍武装抵抗日本侵略军。这些抗日武装是是民族自卫对日作战的义举,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义勇军全盛时期遍布整个东北三省,人数达30万以上,其中规模较大的部队有马占山部、苏炳文部、邓铁梅部、李杜部,王德林部等。义勇军参与大小战斗5000次以上,打死打伤敌人近7000人。较为出名的战役有江桥抗战、锦州阻击战、夜袭新民县城、夜袭凤城、突袭敦化等。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在中华民族抗击外国入侵的历史上是空前的。但它没有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虽然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不但没有军饷,吃穿武器等给养远远不够,有的义勇军队伍使用的武器是长矛和大刀。面对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战斗开始即处于下风。这些义勇军虽然对抗击日本侵略军方面愿望是共同的,但由于队伍组建属于自发性质,因此,队伍本身的人员也不稳定。他们虽然处于义愤而奋起反抗,很容易被召集起来参加战斗,但缺乏长期坚持斗争的决心和信心,又会很容易地脱离队伍。打胜仗了,人一下聚集就多了,打了败仗,人一下又少了。同时,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没有统一的思想方针和行动纲领。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去共同抗日,队伍之间也经常发生摩擦,并不时做出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到1933年春,抗日义勇军在对日作战中牺牲约5万人,负伤约8万人,退入热河约3万人,退入苏联境内约3万人(这3万人后由苏联遣返至**),自行解散的大约7万人。继续留在东北继续作战的,大部分通过与中国**领导的反日游击队联合作战后,被吸纳入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人民革命军后又逐渐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义勇军打响了武装反日斗争的第一枪,打击了日本**的嚣张气焰,消灭了敌人的大批有生力量。在南京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下,东北抗日义勇军声势浩大的兴起,对全国人民反抗外地入侵起到了鼓舞作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救亡图存的意识。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英勇斗争培养锻炼了一批军事人才,为后来的抗日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满洲**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积极创建由中国**独立领导的武装抗日队伍的同时,还对义勇军的组建、斗争起到了支持、帮助和领导作用。**满洲**及各地党组织从1931年10月起,先后派遣500多名党、团员到部分义勇军队伍中工作。他们有的直接参与义勇军的组建工作,动员大批青年参与义勇军,动员社会各界进行募捐支援抗日义勇军,在义勇军中宣传中国**的抗日主张,有的还直接参与义勇军的领导。这些行动都为日后**领导的反日游击队与义勇军联合作战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