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日军骑兵在飞机的配合下向田家屯方向追赶。这时,“抗日救国军”的官兵们都集中隐蔽在东边山沟里,日军在对面的西山沟用大炮向义勇军阵地猛烈开火,对义勇军威胁很大。
见此情形,宋九龄果断命令射手李作相将日军炮手一枪打死,敌人的大炮即刻变成了“哑巴”。宋九龄遂趁机率部从靠山屯一带退到穿心店,摆脱了日军的追击。
成功脱险
攻打锦州的战斗,虽然没大获全胜,但却给锦州的守备日军以沉重打击。日军惊呼:“辽西风云益告急迫。”日文版的《锦州新报》上,要闻栏目刊登了这一消息。自从宋九龄率部攻打锦州后,日军唯恐义勇军再来攻城,从大连运来水泥(当时辽西地区没有水泥厂),在交通大学和北大营的院墙上修筑许多枪眼,不再让中国人靠近围墙。
为了报复,日军还于11月24日从班吉塔调来增援部队,对“抗日救国军”展开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将设立在沈家台的义勇军骑兵营烧毁,还一把火将宋九龄在宋屯的住宅全部烧毁。随后,到处缉拿宋九龄,把他的画像贴在山海关沿线的各火车站、大车店,还网罗汉奸、特务、**搜索“抗日救国军”的下落。
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抗日救国军的处境愈加艰难,为避其锋芒,宋九龄、朱霁青率部先后转移到锦西缸窑岭、苦胆沟、杨树沟、朝阳羊山、二十家子等地,将队伍化整为零,藏兵于民,以待时机。
1933年7月,宋九龄于锦县西海口掩护朱霁青转道北平回南京。不久孙兆印也回到北平,而他自己只身留在辽西继续组织抗日活动。后被日本特务侦察到踪迹,宋九龄被迫由锦州返回天津,继续从事抗日救国活动。
抗战期间,宋九龄不顾生命安危,到处搜集日军情报,注视辽西义勇军战况,并寻求机会,勇敢机智往来于武汉、上海、北平、天津之间与东北军抗日军官、义勇军友人联络筹划救国大事,一直坚持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时,宋九龄回到阔别12年的家乡锦州,开办慈善事业。国民党方面曾多次登门拜访,请宋九龄出山任职高官,都被他谢绝了。
1948年10月15日锦州解放,年已73岁的宋九龄不顾年老体弱,接受了**的邀请,参加人大、政协工作,为团结各民族、各党派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贡献了才智和力量。
【附录】宋九龄率部攻入锦州
宋九龄,字梦萓,辽宁省锦县沈家台镇宋屯人。军人出身,曾在旧东北军任陆军中将参议。
日军入侵辽西,故乡沧陷,宋九龄心中极度愤,特别是锦西人民抗日武装全歼了日军古贺联队,更加振奋了他的杀敌救国之心。1932年初,他先后三次去北平面见东北军统帅**,申请辞去天津盐务缉私局长职务,回辽西家乡,组织抗日武装。在**的支持下,宋九龄和孙兆印于1932年5月,率31名亲随,携枪30支,由天津骑马奔冷口出关到朝阳松树卵屯和羊山二十家子招收义勇军,后又收骗了药王庙民团、快手沟赵金华的联庄会和锦西缸窑岭王老文、王俊升及沈家台李世君部义勇军,合计6000多人、枪6000余支、机枪2挺、六○炮1门,组成了拥有一个直属团和10个营、1个骑兵连的东北国民救国军第四梯队。
这支抗日队伍举旗后,宋九龄同朱霁青、孙兆印等在朝阳大马场开会,共商抗日大计。决定分别攻打盘踞在义县锦县、锦州的日军,并截击东来的日军。
1932年8月初,国民救国义勇军到凤山线金城火车站东段殷家洼,割断铁路边的电话线,炸棹铁路桥,迫使奉山线全线停车。
1932年阳历10月,国民救国义勇军兵分3路,由沈家台出发,进军锦州城。第一踹和第三路联合袭击锦州日军驻地北大营”;第二路攻打日军第八师团司令部一“交通大学”(现在的锦铁一中)g;宋九龄率骑兵连和数十名步兵坐阵督战。
因为攻打“交通大学”,既能打击日军的军事力量,又能夺取大批军用物资,所以这次行动集中情良士兵和优秀射手,以骑兵和驮马队为主,配备了遍击炮、六O炮作掩护,向敌人发起了猛烈攻击。这次战斗,打死日军官兵29名,缴获各种枪支31支,后来日军从锦酉调来一列车日军和伪警察援兵,使进攻交通大学的义勇军腹背受敌,义勇军被迫从交通大学撒出。
义勇军袭击北大营的行动,事先被日军发觉。所以在队伍接近北大营时,日军首先开枪;加之攻打北大营的另一支队伍没有按时到达,致使这次战斗失利。义勇军收复锦州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对处于目本**铁蹄下的东北人民却是一个很大的戴舞。事后,日军为了加强防御,在交通大学和北大营地院撤上,用水泥修筑许多射击孔,现在仍清晰可见。
日本侵略者把这支队伍和宋九龄视为眼史钉、肉中刺,疯狂地进行反扑,派出飞机和大批骑兵、炮兵,对宋九龄的家乡进行轰炸机围剿。先后两次炸毁和焚烧宋居住的房屋。侵略者还到处张贴告示,并在山海关等地画像悬赏缉拿宋九龄,扬言抓住末九龄,可用宋的一斤肉换一斤帖子〔纸币)。还收罗一批汉奸特务搜寻米九龄和救国义勇军的下落。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宋九龄决定将队伍化整为零,分散到群众中去1933年7月,宋九龄带数十人到锦西江屯,后来由于目军和汉奸疯狂搜查,处塘越来越困难,宋九齡只好退回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