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抗日名将冯占海的传奇人生
1931年秋季的一天,一面向日本侵略者竖起的“冯”字大旗,在位于今吉林省吉林市的松花江畔昂然挺立、猎猎飘扬;1963年,又一个秋季,一代抗日名将的英魂在吉林市北山长眠,曾经在白山松水间扬刀立马的他,即便故去了,仍然惦记这片土地,希望永远俯瞰松花江这条飘展的玉带,镇守祖国的大好河山。
冯占海,一个注定被松花江记住的名字,正是他,打响了吉林省抗战的第一枪,也因此被称为“吉林抗战第一人”。当年的滚滚波涛裹挟着他的英气,让日本人感受到了中国东北大地的坚硬,感受到了华夏民族的子孙但有一口气在,绝不屈服的信心和勇气。“马占山,冯占海,一马占山,二马占海,山海关外,排山倒海”,曾几何时,人们口口相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讲述着这位年轻将军的传奇人生。
1899年,冯占海在辽宁省锦县降生。父辈希望他将来能有大山大海一般的气魄,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遂给他起名“占海”,字“寿山”。1918年,19岁的冯占海立志从军报国,到沈阳投奔姨夫张作相。此时的张作相代理奉天陆军第27师师长。最初做勤务兵的冯占海胸怀广阔,不久即入东北讲武堂深造。1925年,张作相代任吉林军务督办兼吉林**,晋升陆军上将,冯占海奉调吉林。
1931年9月下旬,甘心为日本人驱使的东北边防军驻吉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熙洽,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一周左右时间里,三次命人持亲笔信函到今吉林省吉林市官马山一带找到公署卫队团团长冯占海,劝他投降。熙洽开出的“价码”先后是“任你吉海护路司令”、“改任你省城警备司令”、“不愿就官职可在日本留学,先给以数万元留学费用,而后一切费用由政府负责”。
士兵们有些慌,他们心中爱戴的这位英姿勃发、气宇轩昂的团长,面对如此诱惑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很多人并不知道,冯占海表面稳住熙洽,暗中却在紧锣密鼓地安排如何渡江、如何据守、如何出兵。
不久,在准备充分之后,冯占海携全团官兵,正式向吉林省全省发出通电:“日寇侵我国土,掠我省库,杀我同胞,熙洽卖国求荣,认贼作父,丧权辱国,罪大恶极……我吉林爱国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坚决与寇逆抗战到底,恪尽保卫国土神圣职责,愿我吉林全省爱国同胞共勉之。”随后,一面绣着“冯”字的大旗被竖立起来,迎风飘展,它就像中国人昂起的头颅,态度决绝,义无反顾。
举起大旗之后,冯占海率部在吉林市一带的松花江畔与日本人周旋。由于时近冬季,给养及作战均十分艰难,冯占海决定向尚未被日本人占领的哈尔滨转移。1932年1月,日伪军开始进犯哈尔滨,冯占海会同其他义师不断粉碎日伪军占领哈尔滨的梦想。为了形成一支有规模、有影响的抗日军队,冯占海与当时抗日爱国将领共同成立吉林自卫军,任副总司令兼左路总指挥。后来,由于部队装备及人员数量均与日伪军相差悬殊,哈尔滨失守。面对强敌,冯占海不但没有退缩,反而组织反攻,并一度歼敌数千,进入到哈尔滨香坊一带。但由于日伪军精锐采用偷袭战术,切断了吉林自卫军前后方的联系,冯占海成孤军奋战之势。此时的冯占海越战越勇,向吉林省吉林市实施战略反扑,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队伍规模,达到一万多人。为使队伍团结一心,英勇作战,冯占海把军队改称吉林救国军,自任总司令,对吉林市正式开始反攻,松花江边一度被枪林弹雨占据。你死我活的多次战斗,致使日伪军头目做出“冯部是强有力的反满军队”的判断,不断增兵反击。由于孤军作战,孤立无援,在对吉林市多日反攻不下的情况下,无奈从吉林战略转移,进入热河地区。
1933年,听说了冯占海部的英勇及战绩后,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代委员长的**,专程派人前往冯占海的部队进行慰问,并将冯占海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63军(暂编91师),任命冯占海为63军中将军长兼91师师长。部队整编之后,冯占海率领他从东北拉出来的弟兄们立即投身到热河保卫战和长城抗战之中。
热河失陷之后,何应钦接替**管理此间军队。在何应钦的要求下,63军被重新整肃,在军中设政训处。1935年秋,政训处按南京的要求开始“清共”,准备对军队中**员身份的人员实施秘密逮捕。冯占海偶然获得了这份人员名单,立即安排亲信通知名单上罗列的人员,并为他们提供离开的路费。巧合的是,在20年后的1955年,冯占海就任吉林省体委主任,在国家计委汇报工作时,一位姓黄的副主任见到冯占海,恭恭敬敬地把他让到沙发上,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并且用军人的口吻大声说:“感谢军长当年搭救之恩!”原来,这位副主任正是当年被冯占海暗暗放走的军中**员之一,这件事也成了一段被人广为传颂的佳话。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1师作为首批征调部队奉命奔赴前线。在永定河一带的一次阻击战中,冯占海率领着与敌军武器装备相差极大的部队奋勇作战,损失士兵6000多人。在被迫南撤途中,日军利用空军优势,向91师撒传单诱降冯占海。冯占海不为所动。当年10月,91师转战到河南。由于士兵数量锐减,一时难以补充,被缩编后归汤恩伯指挥,坚持在开封黄河南岸作战。
1938年7月,冯占海的91师被划入汤恩伯的第三十一集团军,参加武汉会战,主要负责在万家岭地区打阻击。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武汉会战”中万家岭大捷的终点是1938年“双十节”。其实不然,“双十节”的时候,战斗仍在继续。当年,中国军队并没有全歼松浦师团,一方面残敌仍在抵抗,另一方面敌人援军正在驰往。为了掩护主力撤到外线作战,冯占海率91师与其他5个师一起,在修水河以北血战到底,时间整整又持续了一周。最终,不仅歼灭过万敌人,还完成了掩护全军转移到外线作战的任务。然而,是役,也让91师损失人员近万人,最后统计,除伤病外,所剩有生力量不足2000,从松花江畔带出来的手足弟兄大部分壮烈殉国。
而此时冯占海所面临的内部情况更不乐观,上司汤恩伯并没把旁系部队放在眼里,而是用自己的亲信架空了冯占海。经过几天几夜的苦苦思索,心灰意冷的冯占海做出了一个决定,放弃军旅生涯,转而经商。
不久,他在昆明开办起了一家名叫同兴汽车商行的公司,做起了运输的生意。壮心不已的冯占海通过经商开展支前活动。当时,由于滇越已经被日本军队封锁了,所以滇缅公路是中国最重要的国际交通线,冯占海将自己商行里的所有汽车都用于滇缅公路的运输,这对沟通中国同英美盟国的抗日物资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946年,冯占海举家迁往北平。1950年,他被选为北京市西城区人民代表会议的特邀代表。同年,他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5年,受*****邀请,被任命为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至此,冯占海又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松花江畔。
从1931年秋季揭竿而起,誓师于松花江边,到1938年11月被排斥离开他心爱的部队,在总计7年多的岁月里,冯占海力抗外辱,浴血奋战,不屈不挠。追随他的抗战官兵从最初的吉林边防军公署卫队团3000人发展到最多时候的数万余众。其兵锋所指,北到黑龙江南岸的富锦县,南到江西省南昌市郊,东至镜泊湖畔,西至太行山区,战斗足迹遍布吉、黑、辽、热、察、冀、晋、豫、皖、赣等11个省区。20多座被日伪军占领的县治以上城镇被冯占海收复过。在冯占海直接参与和指挥的上百次战斗中,1万多名拥有当时世界一流军事装备的日军被歼灭,3万以上的伪军被其歼灭、瓦解或改编。松花江上的战歌因为冯占海而响彻华夏大地。
1963年,冯占海患了癌症,而且已经到了晚期,周围的亲人、领导和朋友都没有敢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但他已经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尽管如此,他却不动声色,情绪也看不出什么变化,照常安排工作。一天,他与时任副**张文海一起到吉林市检查工作。工作之余,冯占海请张文海到北山走走,散散步,说那里地势高,可以给他指指当年作战的进军路线。散步之后回到汽车上,冯占海打开自己的皮箱,拿出一个棕黄色的布包,边打开边说,老张,我请你看一件东西,怎么样,做工还不错吧?张文海大吃一惊,原来冯占海手里端着的竟然是一个骨灰盒。他要向张文海“托骨”:老张,我死后不要进入八宝山,也不要大办追悼会,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刚过,不要为我多花钱。这北山是我抗日的发起地,俗话说“叶落归根”,我这片枯叶也要落在这北山上。我尸体火化后,就装在这个小盒子里,埋在这北山上……四时八节,儿孙们来看我,让他们记住一段屈辱的历史,发奋工作,强国强军!
当年9月,冯占海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遵照他的遗嘱,他的英魂长眠于吉林市的北山之上。
从吉林首举义旗,英勇对外,到战略转移,退守关内,到融入抗日的大布局,与外敌周旋到底,到转而经商理财,为滇缅公路运输做出特殊贡献,最后到新中国建设,于吉林北山向自己的老朋友“托骨”……冯占海,凭的是对这个民族的执著热爱,对这个国家的赤胆忠诚。松花江也将永远铭记,一位爱国将领对家国的生死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