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显声
1、东北义勇军的缔造者之一、抗日英雄黄显声(1)
黄显声(1896—1949),满族,辽宁省岫岩人。在沈阳打响了抗日第一枪,是东北义勇军的缔造者之一,在沈阳打响了抗日第一枪。黄显声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三期炮兵科,是东北军高级将领中最先接受党的领导者,并于1936年8月秘密加入中国**。西安事变后被国民政府扣押,1949年11月27日被杀害于重庆白公馆监狱。
黄显声将军出生于岫岩石庙子镇蓝家村(现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石庙子镇蓝家沟)。少年时黄显声曾就读于丹东道立中学,毕业后,于1918年入北京大学实习班,因参加五四运动被迫辍学,回到沈阳。1921年,黄显声考入东北讲武堂三期炮科,翌年毕业后服役在东北军中,初任营长。1928年,他任第一旅(即卫队旅)旅长,负责沈阳警卫,保护张的安全。在同亲日派的斗争中,他坚定地站在**一边,并以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张产生过一定影响。因黄显声治军严谨,胆识过人,深受**的信任和赏识,张作霖被炸,**就是混在黄显声军中悄悄出关的。
九一八事变率领警察抗击日寇
1930年,黄显声出任辽宁省警务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长,雷厉风行地整顿了社会秩序,并开展禁烟、禁赌的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件前夕,他努力搜集情报、向上反映,请示对策。但由于**不可抵抗的命令,使他不能有所作为。当时东北军上下充分感到东三省和日方冲突的危险,但是又缺乏和日军正面对抗的勇气。一旦发生危机,希望避免正规军之间的冲突。这时,作为非正规军的警察力量就可能成为两军之间的缓冲。委任黄担任这个职务,是**希望黄的精明干练可以在中日冲突时最大限度地控制一线局面;张作霖曾经对**讲过对付日本的办法:招集辽宁各县的警察局长开个会,动员人力,一夜之间就把南满铁路的铁轨都埋到地底下了。然后二十万东北军主动打大连的一万五千日本兵。“咱干嘛要怕小日本呢?”张老帅这样说过。
九一八事变前,黄显声专门跑到北平去见张报告危险,**那时吸毒又患伤寒,到协和医院住院,显得思维精力都不充足。回复都是要求镇定,万一打起来不抵抗,等待“九国公约”的调停等等。
1931年八月底,黄显声已经通过当时的警务督察长熊飞弄到日军情报,知道事变即将发生(这也是黄到北平见**的直接原因),黄不肯坐以待毙,回沈阳后当即下令将下属58个县的警察队公安队扩充成12个总队,并发放枪支弹药。这个举动意味深长,这批枪支成了后东北各路义勇军中的主要武器来源之一。后来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原东北的警察人员占了相当高的比例,而且多位著名的义勇军指挥官,比如邓铁梅、王凤阁、高玉山等都是原东北警察出身。
黄显声对沈阳的警察也进行了充分的部署,将2,000名警察组织起来,编成一个总队并发枪,自己从9月初即昼夜不离办公室,随时准备应变。九一八事变刚刚发生,他率领的警察总队(相当于武警,不包括治安警和交通警)已经离开机关,投入抗击。
救国会执委朱焕阶1931年9月19日晨曾赶到警务处打探消息,却见铁门紧闭,有几只麻雀啄食。向周围人打听,前一天夜里有人看到,黄部警察的动作极快,第一声炮弹的爆炸声刚刚响过就开始行动,离开机关,显然是早有部署。
当时沈阳主要兵力包括王以哲的第七旅,总部卫队,**的卫队营,讲武堂学兵和黄显声的警察部队。事变爆发的时候,王以哲和两个团长都不在部队(王第二天下午才便衣出城,在郊外与部队汇合),第七旅苦苦等待命令,最后等来的却是不许抵抗,任其占领营房缴械。该部靠下级军官自发组织才勉强突出重围,损失惨重。卫队的负责人是荣臻的儿子荣子恒,因为形势紧张,当天被派率部到野外进行为期八天的拉练,所以没有加入战斗。还有当时因为各种事情不能到任的吉林省**张作相,黑龙江省**万福麟,学生们听到枪声怎么也找不到的讲武堂负责人周濂中将,风雨欲来,都躲开不表态。各部只有黄显声部和讲武堂学兵(五连连长张占元阵亡)主动进行了抵抗。黄显声指挥警察在二经街一带依靠简单的街垒与日军对战多时,最终,在日军坦克的攻击面前,只有轻武器的警察伤亡太重,被迫撤离。黄在撤退时嘱咐警察和公安队官兵尽量携带武器弹药撤退,连夜经过新民向锦州集中待命。由于准备充分,沈阳警察部队撤退到锦州是动作最快,损失最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