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第一份主张抗日的电报。
为《义勇军进行曲》命名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其实是一位民国上将定的。
那是在1935年4月,聂耳根据田汉写的词,谱写了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寄回国内。
田汉给这首歌起名为《军歌》,聂耳起的名是《进行曲》,但电影公司觉得这两个名都和电影《风云儿女》不搭。
这家电影公司有个投资人,名叫朱庆澜,他决定留用《进行曲》,并在前面加上三个字——义勇军,就成了我们今天唱的国歌。
朱庆澜1874年生于山东济南,原本也是官宦家庭,但父亲在他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14岁的时候母亲又去世了,成了孤儿。
但朱庆澜从小就不是个一般的孩子,非常聪明,又非常会办事,17岁时去了东北,被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看上了,引为心腹。
朱庆澜身份诸多,从“辛亥元老”到“慈善先驱”,东北义勇军后援会会长和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等等。
朱庆澜先生还是一个反对**的国际主义者,三十年代初,曾支持韩朝爱国志士反日斗争,受到韩国政府的嘉奖。
朱庆澜先生淡泊名利,胸怀宽广,爱人救人,在同时代人民中佳话广为流传。
他与张作霖、冯玉祥等革命党人私交甚好。晚安冯玉祥哭朱庆澜:“每次听到有问题,总说救国最要紧……我说他瘦了,他说不要紧。我说怕是生活太艰苦,他说看看一般老百姓。大仁大义,一片慈心。”
他在陕西十余年间,拯救灾民,兴办教育,保护文物古迹,拓荒垦植,奔走呼号,终因积劳成疾,咯血不治,于1941年病逝,葬于终南山东韦村,长眠于三秦大地,终年67岁。
功德无量的朱庆澜将军
1932年12月上旬,冯占海(抗日名将,所部在东北各路抗日义勇军中名声很大,时有“马占山,冯占海,一马占山,二马占海,山海关外,排山倒海”之说,后任国军第63军军长兼第91师师长,1935年4月即被国民政府明令叙任为陆军中将,他率部转战东北、华北和华中,奋勇抗敌)吉林抗日救国军经3000里艰苦转战,抵达热河省(今分属河北、辽宁和内蒙古)北部的开鲁。全军只剩不足3万人,开始进行休整。冯占海总指挥的司令部设在开鲁城东郊。
热河本是地薄民穷之地,且连年歉收。热北当地驻军对冯占海吉林抗日救国军的到达又十分排斥,不仅不予支援,甚至乘人之危,以廉价获取冯占海吉林抗日救国军的武器和战马。当时咱们吉林抗日救国军被迫用部分武器和战马换取最基本的给养。
**将军(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和张作相将军(原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兼吉林省,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得知冯占海吉林抗日救国军到达开鲁,也只是口头慰勉,拿不出切实的援助办法,仅答应关照热河省汤玉麟予以帮助。而汤玉麟对冯占海提出的防地和给养等要求却迟迟不予答复。
冯占海吉林抗日救国军经吉林、长春鏖战和艰难的3千里西撤远征,已是弹尽粮绝,人困马乏。时值寒冬尚无冬衣,官兵饥寒交迫,部队处境异常艰难,已有被人分化吃掉甚至散伙之虞。
所幸经前吉林省代省诚允(时任北平军分会参议)和“辽吉黑抗日义勇军民众后援会”委员关玉衡(他任东北兴安屯垦公署军务处长兼第3团团长时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处死中村震太郎等4名日本间谍,史称“中村事件”)热心相告,“辽吉黑抗日义勇军民众后援会”会长朱庆澜将军获知冯占海吉林抗日救国军的艰难处境,即拨给冯占海总指挥数万元现款,不久又运去不少物资和弹药,真乃雪中送炭也!
冯占海总指挥即用所得现款在热河省城承德购置了2万多套棉衣裤,并迅速发到各部官兵。当时官兵喜着新冬衣的情景,我至今记得。
朱庆澜(1874—1941),字子桥,浙江绍兴人,民国时期的著名将军和慈善家,曾任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长。他任黑龙江督军兼巡按使时,收回沙俄所占的松花江航权,当时民众将首航轮命名为“庆澜号”以示赞扬;任广东省**时,拥护孙中山护法,将**亲军20个步兵营拨给孙中山,成为孙中山掌握的第一支正规武装力量;任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兼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时,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将铁路沿线俄国人所占的100多万亩土地全部收回。后脱离政界,全力从事社会慈善和救济事业——拯救灾民,兴办教育,保护文物古迹(尤其是他主持维修法门寺、保护法门寺文化文物,功德无量),拓荒垦植,功绩卓著。
九一八事变后朱庆澜将军投身抗日救亡,毁家纾难,组织“辽吉黑抗日义勇军民众后援会”并任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向国内外发出抗战呼吁,募集捐款和物资,积极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并先后援助参加第一次淞沪抗战的国军第19路军、参加长城抗战的国军各部和参加察哈尔抗战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朱庆澜将军还多次亲赴热河前线,视察慰问抗日将士。
朱庆澜将军还是最著名的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聂耳曲)的命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