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苗可秀的抗战故事(1)
从大学生到抗日英雄
苗可秀,原名苗克秀,曾用名苗景墨,字而农。1906年出生于本溪县下马塘苗家堡子。家境清贫的苗可秀,聪颖好学,1926年考入东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预科,1928年升入本科,1932年毕业。苗可秀读书期间,不断受到“五四”以来爱国思想的熏陶。1928年5月3日,日本**借故出兵济南,大肆屠杀中国民众的消息传到东北,东北大学学生更是愤恨不已。为表达爱国反帝的思想,苗可秀在同学中积极宣传抵制日货,响应者日增。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大学流亡到北平。国难当头,东北的大好河山被日本**侵占,除上课之外,苗可秀还经常为抗日救国而奔忙,参加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活动。苗可秀还与其他人在东北大学学生中组织东北学生军,苗可秀任学生军大队长,主要进行军事训练,并准备回东北组织抗日义勇军。
1932年5月,参加完东北大学的毕业考试后,苗可秀毅然返回东北参加义勇军,踏上了抗日征程。在4年的抗日生涯中,苗可秀历任东北民众抗日自卫军**议、司令,抗日军官学校教育长,中国少年铁血军总司令,东北民众义勇军司令等职务。在恶劣的环境中,他统兵布阵、纵横驰骋于东北各地,为抗战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威震敌胆。日寇对苗可秀恨之入骨,曾贴出告示悬赏百万,缉拿苗可秀。
1935年,在辽宁岫岩哨子河羊角沟同日军作战中,苗可秀因臀部中弹不幸被捕。日军在为他治疗中,先后以日军驻辽东警区中将司令等要职为诱饵进行劝降,都被他断言拒绝。日寇无计可施,便于1935年7月25日,在丹东凤凰山下将年仅29岁的苗可秀杀害。
在狱中关押期间,苗可秀深知,自己被捕必死无疑,他先后给老师、同学、好友写信,抒发自己的革命决心。他在写给东北大学的老师、抗日爱国人士王卓然的信中,拜托老师能够收养不知流亡何处的妻儿,并为其子起名为苗抗生。信中写道:“古语谓‘慷慨就死易,从容就义难’,生观之两皆易易耳,第视其真知义与否。”信中以殷殷之情、感人肺腑的语言,表达了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
苗可秀还给好友张雅轩和宋黎写了告别的遗书,殷切地勉励他们说,“弟等思想要正确,精神要伟大,不要忘了我们要做新中国的主人,要做重整山河的圣手”。遗书中充满了浩然正气,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操和视死如归的决心。
苗可秀已长眠地下,而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象松柏一样万古长青。他的光辉事迹激励、鼓舞着一批批热血青年走上抗日的战场。爱国人士黄炎培先生就曾经携带苗可秀遗书手稿的影印本,到南方宣传抗日,号召大家做一个像苗可秀那样的大学生。
除了苗可秀,东北大学还先后培育了热血喷洒南京雨花台的石璞烈士,在渣滓洞与魔鬼苦斗的张孟晋烈士,舍身成仁的吴承仕烈士和丛德滋烈士,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诸如苗可秀这样的一批爱国学子,才铸就了东北大学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据不完全统计,从建校之初,东北大学师生中先后有53人成为为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烈士。
苗可秀抗战的主要事迹
1926年,考入东北大学中文系,他精勤奋勉、孜孜不倦,曾致力于先秦诸子的研究,著有论述荀子的文章20余万言。九一八事变后,他进入北平大学读书。1931年9月,东北抗日救国会成立了东北学四军,他任学生军大队长。次年2月他受救国会委托,到邓铁梅部队中了解情况,不久即正式参加邓部义勇军,被任命为东北民众自卫军**议。他辅佐邓铁梅打了许多胜仗,在处决日伪所谓谈判代表、粉碎日伪9次大讨伐之后,鉴于义勇军目标太大,决定组织少年铁血军,与义勇军协同作战。他任少年铁血军总司令。1934年9月邓铁梅遇害。他痛心疾首,决心支撑抗日艰难局面。但形势越来越紧张,到后来白天活动都有困难,只能在夜里活动。一天夜里,他率少年铁血军由凤城向岫岩转移,经过羊角沟时被敌人包围,突围后,他身负重伤,不能行走,便留在密林深处医治。不料被敌人侦知被俘,押至凤城县。敌人以高官利诱,他不为所动,严刑拷打,亦不屈服,只反复叨念一句话:“只求速死。”敌人见其志不可夺,便决定将其处死。当时有一个叫前山的日本人,年龄较大,对他十分敬佩,请其最后题字留念。他当即书写“正义千秋”四个字留给前山,并写“誓扫匈奴不顾身”诗一首,以明其志。1935年7月25日,他在凤城县狱中就义。
密写信件
在辽宁省丹东市档案馆里,保存着4件抗日民族英雄苗可秀的实物档案,那就是1934年苗可秀写给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负责人的密写信。
1906年,苗可秀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县下马塘苗家堡子。在东北大学就读时,他就是“博学多闻”的高材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沦陷,东北大学解散。苗可秀和他的老师车向忱等人辗转来到北平(今北京),借读于北平大学。在北平期间,苗可秀参加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并同救国会的其他成员一起组织了东北学生军,他担任大队长。在此期间,他曾几次冒险到辽宁一带侦察敌情,并组织训练学生军200余人,以备抗敌。他所训练的学生军有百余名被救国会派往东北参加抗日活动。
1932年3月,东北民众救国会派苗可秀回到辽东三角地区,与邓铁梅取得了联系。当时邓铁梅在辽东三角地区创建的东北民众自卫军,在“凤岫安庄”(凤凰城、岫岩、安东、庄河)地区与日本侵略者经常发生战斗,已经成为一支抗日劲旅。
1932年7月,苗可秀大学毕业后,受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派遣,来到了邓铁梅部。邓铁梅委任他为司令部**议。苗可秀协助邓铁梅做了大量工作,一时军威大振,队伍不断壮大。为了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苗可秀向邓铁梅建议成立军官学校,培养有战斗力的抗日骨干,邓铁梅欣然同意,宣布自任校长,委任苗可秀为军校教育长,主持军校日常事务。军官学校主要招收农村中小学学生和农民中的知识青年,因而这个军官学校也叫“学生大队”。在校期间主要以军事训练为主,每周两个半天的政治课,苗可秀亲自担任政治委员。他除了讲解抗日军人的一般政治常识,还经常揭露***的不抵抗政策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危害,鼓励学员发扬中华民族正气,坚持抗战到底。
日本当局将这支民众抗日力量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断地集结兵力进行围剿,但屡屡不得手。这4封密写信就是苗可秀从北平来到邓铁梅部工作一段时间后,向北平东北民众救国会负责人王化一、张德园等人汇报工作的信件。信的正面均为用毛笔书写的家书,表面看与平常家书没有任何不同,而背面则是用特殊材料书写的密信,需要用特殊方法处理才能现出文字。这4封密写信的主要内容是苗可秀汇报自己在“自卫军”中的工作情况、当时辽东地区抗日战况、战争形势以及东北抗日组织面临的经济、枪支弹药等方面的困难。苗可秀在其中的一封密写信中介绍了由他组织的在“凤岫庄营海安”等多个城市张贴标语等抗日活动的情况,信中说:“我等在三角地带作一次普遍的同一标语运动,以凤岫二城为主干,其他各镇则零星散见——此次标语计岫岩城内散布五寸长一寸宽之小标语,城外粘贴五色纸标语一千张,凤城内四千张,安东、庄河、营口、海城等处各千余张——此次运动之目的,就是为了振作城市内死气沉沉的民众和扰乱伪国军心……”
这4封有“血色”的密写信,真实地记录了当年辽东地区民众抗日组织与侵略者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