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润是辽宁省凤城县大李家堡子村河西沿人。满族。他父亲李玉祥别号吉忱,早年家境清寒,无力求学。闹义勇军时,他由原籍迁移到下路河。他在地方热心公益,任劳任怨,很受群众的爱戴。当过团练长,训练壮丁,捍卫乡闾,先后击毙匪人数十名。人民的生命财产赖以保全。民国初年,他偕眷重返故里,被推为坊长。他为人慷慨、仗义琉疏财,以助人为乐;他不怕权势,主持正义,时常替被压迫者打不平。
李春润在他父亲的影响下,赋性笃厚,温和诚恳,平易近人,喜议论,有辩才。他在少年时期,最崇拜岳飞、文天祥,立志要做个民族英雄,经常把“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当作座右铭。他特别爱读《正气歌》,课余饭后,高声朗诵,因而逐渐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思想。
三、出色的师范生
李春润胸怀磊落,不甘雌伏,但是家无恒产,他连旧制中学也进不去,只想刻苦俭学,找个公费学校,毕业后当个小学教员,既能维持家庭生活,又可以教学相长,在工作中提高文化,充实自己,从教育界寻求救国的途径。民国4年左右他考进了奉天省立凤城第二师范。
他资质聪颖,学习努力,不但对文史课能学深学透,而且对数、理化也很感兴趣,不会就问。为了钻研科学道理,他常常废寝忘餐,不达到彻底了解,绝不罢休。他对体育也不偏废,是足球校队的有名健将。
他不光自己埋头苦干,要求全面发展,准备做个出色的教师,他更耐心帮助别人,共同进步,所以学业操行,都很优秀,受到老师同学的称赞。
李春润在省学习时期,正是“五·四”运动前后,他接受了民族**革命思想,积极参加历次学生爱国运动,在反帝斗争中,起着骨干作用,受到广大同学的拥护。
四、投笔从戎
李春润师范毕业之后,出任县立小学教员。他品质优良,作风正派,教学认真,凡事能够以身作则,对于改造劣等生成绩卓著,热爱安心于教育工作。
但是,野心勃勃的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机会,贪婪地利用武力夺取青岛;用外交恫吓,强迫我国承认“二十一条”,以巨额借款,制造中国内部分裂,挑起接连不断的内战,妄想把整个中国变为它的独占殖民地。它又接二连三地制造“五·二九”青岛事件,临江设领……阴谋实现田中义一的满蒙政策。中华民族的命运已危如悬卵。这不能不激起中华民族热血儿女的满怀义愤,誓死反抗。
李春润热爱我们的祖国,与日本**不共戴天,他认为中国没有强大的武力就不能巩固国防,救己图存。于是他毅然辞去小学教员,在沈阳考进陆军教导队,毕业后,在东北军某部充当下级军官。不久,他被保送东北讲武堂(第六期)深造。他勤学苦练,在很短的时间里,精通了各科军事知识。因成绩优异,被留校任教官,队长。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他到热河驻军某部步兵团,就任少校团副,掌管全团教育,但他仍觉学识不足,前途不大,迫切要求深造。当民国17年,东北易帜之后,他就申请上级批准,保送他进北平陆军大学,他把从部队得到的实际经验结合到课堂学习中去,因而使他的理论水平提高得很快,可还没等他毕业,霹雳一声,骇人听闻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平时,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李春润再也抑制不住他的愤怒心情,一心要回东北,看个究竟,有机会走上抗日的最前线。他觉着自己是于芷山一手所提拔,饮水思源,在这强敌压境的紧要关头,就该去帮助他做一番事业,而他个人的远大理想——抗日救国,不久就要实现了。于是,他在山城镇找到于芷山,就任东边道镇守使署的中校参谋处长,他对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了如指掌,初步施展他的军事才能,成为于芷山最亲信的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