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老北风”张海天传奇(3)
三、智勇双全
史料中记述的“老北风”是一个高大威猛的汉子,他不仅打仗勇敢,还颇有心计。他有勇有谋,是一个绝对出色的军人。
1931年末,关东军派出数百人的队伍,向九台子开来,包围了北河口,妄图一举歼灭这里的义勇军。当时,“老北风”为了让弟兄们寒冬里养精蓄锐,已下令部队分散隐蔽休整,他的身边也只留下9个人。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老北风”沉着冷静,他一面调集部队准备击敌,一面率领身边的9个弟兄与敌人周旋。日寇自恃人多势众,武器精良,对“老北风”紧追不舍。而“老北风”也毫不示弱。他枪法极好,敌人近时,他就和弟兄们分头开枪阻击,敌人远时,他就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和敌人兜圈子。几百名鬼子眼睁睁地看着面前的这个对手无可奈何。这次战斗,仅“老北风”一个人就打死了十余名鬼子,最后,他带领着9个弟兄顺利渡河冲出了敌人的包围。
1932年9月,“老北风”派人去营口绑架了两个英国人,其中一个是住在南满通商口岸营口的一位英国医生的18岁的女儿廷科波利。英国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迫使日伪政府派员与“老北风”谈判,“老北风”提出以步枪一千支、子弹十五万发、手枪五百支、轻重机枪各二十挺的代价交换人质。经过多次交涉,日军答应了“老北风”的条件,用上述武器换回了人质。得了日本人的武器再去打日本人,这个事件成了“老北风”足智多谋的例证,
老北风由一个胡子头,变成了抗日的将领,人生道路发生了根本转折。他把这个转折称作“安脑袋”。他说:“过去干咱这个行当的人,整天把脑袋挂在腰带上,活一天混一天,不知哪天被官府抓去,丢了脑袋。如今国难当头,咱领着弟兄们打日本,是将功折罪,死而复生,这就等于是重新安上了一个脑袋。”
“老北风”自从“安脑袋”后,确实洗心革面,严格杜绝部队过去的土匪作风。他亲自定下“十六字令”用以约束部队,16个字是:“不准行抢,扶助贫民,捐粮捐款,替天行道。”他还规定了“四不准”纪律:一不准抢劫财物;二不准**妇女;三不准骚扰百姓、祸害庄稼;四不准投降日寇。“老北风”令行禁止,对那些恶习不改的部下决不姑息。一次,有两个跟随他多年的弟兄在大旺台干了“绑票”(即抓获人质敲诈赎金)的勾当,“老北风”得知后立即公开枪决了他们。还有一次,“老北风”的干儿子调戏妇女,他本以为自己一向在“干爹”面前得宠,大不了挨顿训就过去了,没料到“老北风”得到举报后二话不说,当即把他拉出去毙了。
严明的纪律,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老北风”的部队所到之处,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接待。群众经常送来慰问品,并自愿为部队喂马、洗衣、站岗放哨、刺探情报。许多农民、学生,甚至青年乡绅,都因仰慕“老北风”忠义为国,纷纷前来投靠。
“老北风”的队伍,在群众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到1932年春,已经扩充到万余人,编为10个旅,20个独立团,“老北风”则被东北救国会任命为辽南地区义勇军前敌总指挥,后来又担任了义勇军第二军团第三梯队司令,在高力房设立了司令部。为了改善部队装备,“老北风”招纳从沈阳兵工厂逃出的技师和工人,在高力房办起了兵工厂,用收捡的旧弹壳制枪弹,用玻璃瓶子造手榴弹,还生产出一种叫作“铁公鸡”的步枪。当年日俄战争时俄国的三艘军舰搁浅在三叉河上,“老北风”派人从军舰上拆下废炮,改造成威力巨大的土炮,此炮装上3斤铁片,能把1。5公里开外的房屋炸毁。为了筹措军饷,“老北风”还在根据地发行了“军用流通券”。辽南的这块抗日根据地,在“老北风”的一手操持下建立起来了。“老北风”的部队驰骋在辽南,很快成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的一支劲旅。
四、沙岭大捷
敌人屡遭打击,恼羞成怒,决意报复“老北风”。1932年1月下旬,1000多名敌人从海城出发进占沙岭,企图向盘山的义勇军发动进攻。
1932年1月14日,日军出动13辆卡车,两台摩托车,200多号鬼子兵和300多名伪军,由海城进攻沙岭,妄图消灭义勇军主力,尔后攻取盘山。飞机、大炮对准沙岭轮番轰炸,鬼子、伪军进占沙岭抢掠烧杀,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张海天、项青山、盖中华、蔡宝山闻讯后,立即调集3个大队3600多人,实施“集中大多兵力,孤立、打击小部分敌人,力求全歼”的战术,团团围住沙岭。一路由张海天率部由辽河西岸前进,守住东辽河口和郑家坨子一带,阻敌人东窜。一路由盖中华率部向西坨子挺进,在沙岭西部堵击敌军。一路由卢士杰率部在沙岭南部堵击敌军。主力部队由周耀光、马希山率领直攻街里歼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