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北义勇军的创建人之一李兆麟
李兆麟小传
1910年11月2日,李兆麟出生于今辽宁省灯塔市的一个富农家庭。先后入读私塾、小学,16岁时,父亲去世,李兆麟回家辍学务农。1930年(20岁),当选为村里的副村长。
李兆麟的姨父是东北讲武堂第七期步兵科的毕业生,加入了**地下组织。1931年,姨父的同学地下党员翟乐全,在李兆麟家附近养伤,与李兆麟相识。在姨父和翟乐全的影响下,李兆麟决心也要走革命的道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兆麟说服了母亲,毅然来到北平,参加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反帝大同盟”等,从事抗日救亡的工作。
1932年(22岁),李兆麟受**河北**指派,回家乡组织抗日力量。他联络了辽阳、奉天、本溪一带的“长江队”、“燕子队”、“天地荣”等山林队,正式成立了东北义勇军第24路军。李兆麟是东北义勇军的创始人。
义勇军很快发展到近万人。8月,义勇军深夜攻打奉天,冲入南关和飞机场,破坏了航空处、兵工厂、电台,烧毁飞机库,并烧坏飞机七架。这件事轰动了全中国,义勇军名扬四海。
日军立刻调集军队围剿义勇军,到11月,各支山林队都被打散。李兆麟被迫离开辽阳,辗转逃到了哈尔滨。
不久,李兆麟加入了赵尚志领导的游击队,任副队长。
1934年6月,游击队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任司令,李兆麟任政委,支队共有400多人。同年秋,哈东支队攻克五常堡,消灭了500多日伪军,获得一场大胜利。到1935年,哈东支队活动的游击区,扩大到6个县,影响很大。不久,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李兆麟任二团政治部主任。
1936年,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赵尚志为司令,李兆麟为第6军临时总指挥,率队除掉了为日寇效劳的“于四炮”森林警察队。
1937年(27岁),七七事变后,日军制定了三年内消灭抗日联军的“肃整计划”,调集大量军队围剿。抗日联军损失严重,李兆麟率军向小兴安岭西麓的海伦等地的长途西征,得以保存了有生力量。期间,李兆麟编写了四段《露营之歌》,极大地鼓舞了抗联战士的斗志。
这期间,在日本关东军的扫荡下,抗联部队伤亡很大,有的被消灭,有的逃往苏联,有的投降。抗日联军中,军以上干部就只剩李兆麟一个人,独撑危局。
1939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正式成立,李兆麟任总指挥,继续在松嫩平原开展游击战,牵制了大量的日伪兵力。在日军疯狂的围剿下,李兆麟被困在森林里,度过了最艰苦的时期。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成为盟友。李兆麟率部进入苏联境内。在苏联期间,他与金日成一家住在同一座房子里,两家各住一间,长达四年之久。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结束,李兆麟回国,跟随苏联军队抢占东北战略要地哈尔滨,任滨江省副**。12月,国民政府接收哈尔滨市,李兆麟出任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
1946年3月9日,与苏军庆祝三八妇女节后,李兆麟正准备与国民政府的哈尔滨市长约见,被军统特务杀害,身中7刀,终年36岁。
噩耗传来,广大群众悲痛万分,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哈尔滨市举行了十几万人盛大的****,全国媒体纷纷指责国民党内战的阴谋。
举行了三天三夜追悼大会后,李兆麟被安葬在今天的兆麟公园,并树起一个高大的纪念碑,上面刻着“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之墓”。
李兆麟率辽阳义勇军夜袭奉天
在辽宁众多抗日义勇军队伍中,辽阳抗日义勇军成立较早,也是**直接领导的抗日队伍之一,李兆麟将军是这支队伍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这支存在时间不到一年的队伍,曾在1932年8月攻打沈阳,重创日寇。
回乡收编武装力量,建立抗日义勇军
9月1日,记者来到坐落在辽阳灯塔市铧子镇后屯村的李兆麟将军故居陈列馆,担任讲解员的是李兆麟将军的侄子李振荣。
李兆麟将军故居始建于民国年间,占地面积1057平方米,建筑面积172平方米。共有房屋9间,其中正房三间,东西各有厢房三间。故居四周有苇草压顶的土围墙,正房后边一左一右各有一个粮仓。“李兆麟在家乡抗日时,就经常在这两个粮仓里面印刷抗日传单。”李振荣说。
据李振荣介绍,“九一八”事变后不久,辽阳地区出现了多支自发组建的抗日武装。
此时的李兆麟急切地盼望着回家乡参加抗日活动,他经过地下党员冯乃革的介绍,加入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
1932年2月8日,李兆麟来到了辽阳小堡。小堡地区三面环山,位于辽阳、沈阳、本溪之间,敌人的统治相对薄弱,易于隐蔽,于是,李兆麟将这里定为开展革命活动的中心。
李振荣指着故居西南角的马棚,那里立着一匹白马标本,他告诉记者:“李兆麟经常骑着白马,在当地各个抗日武装之间奔走,向他们宣传团结一心、共同抗日的道理。”
李兆麟首先拜访了张允良。张允良曾经当过兵,他率领的义勇军中,大部分是小堡一带的农民。李兆麟多次找到张允良谈心,最终,张允良同意接受党的领导,改编队伍共同抗日。
接着,李兆麟又做沈宝林的工作。沈宝林的抗日队伍中煤矿工人多,觉悟很高,他们很快便答应接受党的领导。随后,“天地荣”、“志超”、“平日救国军”等各支队伍也纷纷表示愿意接受改编,联合行动。
苏景阳是李兆麟最后争取的对象。苏景阳是当时辽阳二区区长,有骑兵队200人。李兆麟曾和苏景阳有过交往,苏景阳同意举旗抗日。
1932年3月,由李兆麟主持,辽阳地区各抗日队伍首领会议在辽阳县召开,会上宣布“第二十四路东北抗日义勇军”正式成立,并当众公布了东北抗日救国会颁发的委任状。
“当时被任命为司令的是苏景阳,但他并未出席成立大会,只担任个虚名,指挥的重担实际上落在了副司令李兆麟一个人的肩上。”李振荣说,“第二十四路抗日义勇军共编有5个支队,第一支队‘燕子’队队长是沈宝林;第二支队‘长江’队队长是崔延嘉;第三支队‘天地荣’队队长是李巨川;第四支队‘志超’队队长是于志超;第五支队‘平日’队队长是赵俊峰。苏景阳的200人骑兵队则由副司令李兆麟直接率领。这些队伍全都驻扎在小堡一带,人数达到3500多人。”
开展群众工作,发展义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