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春,他率领抗日先锋队从内蒙来到平西,与冀东大**的抗日联军合并,组成华北人民抗日联军,任副司令员,经过白乙化对部队严格认真的整训使这个纪律松弛、战斗力差的部队素质大为增强。在这期间,他指挥了沿河战斗,击溃日军大岛大队。
1940年1月,抗日联军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团,白乙化任团长。改编后他即率部参加了粉碎日军对平西抗日根据地10路围攻的战役,屡创日军,并在东胡林阻击战中击落敌机1架。4月,部队进军平北,路经沙塘沟,伏击日军,歼敌三百余名,声震平北,十团到平北不过九个月,就对日伪作战百余次,开辟了丰(丰宁)、滦(滦平)、密(密云)抗日根据地,协助地方组建了丰滦密联合县,使我军有了立脚之地。9月至11月,白乙化及时返回内线,寻机打击撤退之敌,一举歼灭日军哲田中队,取得了这次反“扫荡”的胜利。他指挥十团粉碎了日伪军对丰滦密的大“扫荡”,并在反“扫荡”中率部开辟新区,使丰滦密抗日游击根据地由初创时的4个区一下发展到8个区。
1941年2月4日,伪满道田讨伐队170余人沿白河向根据地进犯,白乙化率部在密云县马营西山与敌人激战,毙、俘敌117人,保卫了根据地。但在战斗即将胜利结束时,白乙化被日军击中头部,壮烈牺牲,时年30岁。
人物评价
白乙化牺牲后,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发表了《告全军同志书》,赞扬他是“优秀的指挥员、民族英雄、无产阶级的先锋”。萧克将军称赞白乙化“血沃幽燕,名垂千古”。
后世纪念
1944年5月,丰滦密联合县和冀北第五地区队,为他建立了纪念碑。正面刻着:“民族英雄”四个大字,背面是他的生平。为了避免再次被日军糟蹋,乡亲们小心地用油布把碑包起来藏在地下。二十年后(19**)碑才被挖出来。现存于首都博物馆。1984年,密云县人民政府重建了白乙化烈士纪念碑,萧克将军手书碑文:“血沃幽燕,名垂千古”。
白乙化烈士的侄子白成亮自2002年开始致力于烈士遗物和事迹的发掘工作,2009年,辽阳市宏伟区对白乙化烈士故居进行了重新修缮,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的革命业绩将永远垂范后人。
2014年9月1日,白乙化烈士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附录】传奇英雄—白乙化
白乙化,字野鹤,满族人,1911年6月11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石场峪村。这个从村里走出来的孩子,为何他在战斗中能让敌人如此畏忌?他是如何带领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屡战屡胜?他有勇有谋文武双全,是什么让他确立了革命的初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我东北,在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白乙化受党的委派回辽阳组织抗日武装。他联络抗日志士,凭两支枪突袭辽阳伪警察局,缴枪二十余支,由此声势大振,很快发展到三千多人,号称“平东洋”义勇队。白乙化领导这支队伍转战辽西、热北、锦西等地,连战连捷。
1935年白乙化大学毕业,那一年他留校任职,因为参与“一二九”运动,被捕入狱,此时的他不到24岁。
出狱后,党派白乙化到绥西东北垦区,担任当地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的炮声,惊醒了中华儿女,全民抗战的烽火燃遍整个中国。白乙化在垦区号召革命青年起来抗日。他组织了抗日先锋队,任司令员。这只队伍迎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与入侵的日军同时到达河曲县。在隆隆的炮声中,有的主张留在河曲;有的主张随友军,也就是国民党的军队,一同撤退。白乙化在这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他对大家说:“大家今天要抗日,明天要抗日,抗日终于来到了,我们决不能动摇,决不能迟疑。”
1941年,白乙化在密云作战时不幸牺牲了,时隔数十载,他的事迹在这里广为传颂,即使岁月变迁,当年的初心不曾改变,他用忠诚和热血履行了生前誓言:“革命是我们的权力、牺牲是我们的义务”。他是一名优秀的**员,他信仰共产主义,崇敬革命先驱**,他坚信只有中国**才能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