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抗击日寇大血战 > 4、抗日英烈孙铭武的抗战故事(1)

4、抗日英烈孙铭武的抗战故事(1)

4、抗日英烈孙铭武的抗战故事(1)

弟兄二人都是抗日英烈

孙铭武是辽宁抚顺人,青年时期就考入当时清朝的警官学校,从此踏入军旅生涯。清帝逊位,民国成立,袁世凯复辟,这些大事件都发生在孙铭武青年时期,同很多热血青年一样,孙铭武毅然参加了讨袁军,加入到了辽东护国军麾下。

随后,孙铭武又参加了两次直奉战争和征蒙定边作战,到了民国十四年,也就是1925年的时候,他已是百战军人,军方要员,然而他对混乱的局势不满,辞去了军职,在民间隐居了起来。

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候,日寇入侵,东北军不战而逃,东北沦陷。虽然正规军没有抵挡住日军,但东北的民间抵抗势力从来没有停止过。热血的孙铭武自然不会坐视,他与其兄弟孙铭久、孙铭宸将家中田地房产变卖,购买了百余支枪械,举旗抗日。

并且联络了好友张显铭同日起义,在大苏河血盟誓师,正是成立了辽东血盟救国军,孙铭武任总司令,李栋材为总指挥,张显铭为**议,这是辽东第一支民众抗日武装,具有着非凡的意义。

为什么叫血盟救国军,是因为孙铭武在大苏河割破食指,誓血为盟,血书抗日救国于旗杆之上,可见其决心。同时,孙铭武等人创作了《血盟救国军军歌》,歌词如下: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唤起全国民众/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奋起杀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起来/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战斗/战斗/战斗/战斗。是不是很眼熟?没错,这被普遍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义勇军军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母本”。

义勇军于1931年10月19日成立,成立时有四百多人,到1932年1月,已发展到一千多人,威震辽东。当时他们的主要对手,是汉奸东北东边镇守使于芷山。于芷山为了消灭救国军,调集了伪军并配属了炮兵骑兵等与救国军交战,救国军在孙铭武指挥下,沉着应战,数次击退伪军。

我们知道,事实上任何被占领地区,都有伪军的存在,而伪军大部分也只是为了混口饭吃,真刀真枪对自己人交战,很多人还是下不下这个狠心的,特别是东北地区,人心反日,除了于芷山这类真正的汉奸,伪军其实也并不想真正给日本人卖命,尤其战场上刀枪无眼,犯不上为日本人送命。所以于芷山多次派出伪军攻打救国军,都不见成效,救国军反而越战越强,还招降了不少伪军,成为辽东地区一支抗日劲旅。

眼见强攻不成,狡猾的于芷山又想出了坏主意。他派其儿子假意与孙铭武谈判,并由属下数十位军官和孙铭武的故交好友们联名签署了保证书,担保谈判人员的人身安全。尽管明知道有危险,但为了争取于芷山的力量,孙铭武还是与张显铭、王绍卿等20名救国军军官来到三源浦进行谈判,到了半夜,于芷山派其子以重兵将救国军谈判人员包围后,持枪入室,将孙铭武等20人一一捆绑。于芷山害怕真相外露,竟连夜将孙铭武等人拉往三源浦西门外杀害。

可叹将军未丧于沙场之上,竟这样被卑鄙小人所害。遭袭前,孙铭武已有所察觉,立下遗书给其二子,交由部下刘锡九舍命送出,遗书如下:……父生年四十有四,时置国家变乱,余本国家军人,必须与国同难,故奋然抗日,号召民众救国,但不幸中途惨遭挫折,父今为国而死!子必继父志,为国努力……父总死九泉巳瞑目矣。再关于父之体骨。倘能回籍,暂不入土,必俟国土收复,民众免遭灾难时,再为安葬。是余所嘱。”今日读来,仍觉涕泪直下。

1932年1月19日孙铭武为国捐躯后,胞弟孙铭宸(别名孙耀九)继兄遗志,把救国军余部,编为李春润率领的第三军团第六旅,并率全旅官兵血战清原,屡挫敌锋,屡建战功,1933年,孙铭宸在敌后秘密恢复抗日队伍工作完成后,由水路从天津返回辽宁,在船上遭日本警察逮捕,虽受酷刑未尝屈服,后遭杀害。

解放后,孙铭武、孙铭宸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并在家乡为孙氏兄弟立了忠烈碑并铭刻遗言。孙铭武墓碑上刻着,“孙铭武遗言:民族不可辱,国土必收复,回家杀身何所惧,愿做抗日第一人”;孙耀祖墓碑上刻着,“孙耀祖遗言:教育救国志未酬,投笔从戎战倭奴,祖国危难民奋起,决心不当亡国人”,读来令人动容。

小院客观地说,孙氏兄弟家庭条件都很不错,衣食无忧,好于大多数人,如果不起义兵,大可苟全性命,在乡间安稳度日,而之所以抛头颅洒热血,完全是因为民族大义,心中理想,这是最值得尊敬的。

抗战事迹

组建:辽东第一支民众抗日武装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