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立满州国(2)
1931年9月20日,建川在拜访关东军司令本庄繁时则建议成立以溥仪为首脑的、受日本支持的政权。9月22日,关东军**在土肥原提出的成立以日本为“盟主”的满蒙五族共和国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解决满蒙问题方案》,该方案规定:建立受日本支持的以溥仪为首脑的统辖东北四省和蒙古的新政权;受新政权委托,日本掌管国防和外交,并管理主要交通、通讯设施;起用熙洽、张海鹏、汤玉麟、于芷山、张景惠,使之分别担任吉林、洮南、热河、东边道、哈尔滨等地镇守使。根据这一方案,日本关东军以板垣参谋为中心,利用各地的特务机关和部分大陆浪人,展开了所谓谋略性的策划。为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日本关东军当天午后还通知日军驻天津司令官,要求其尽快把宣统帝“保护”起来。
关东军占领锦州以后,觉得拼凑傀儡政权的时机进一步成熟,为得到日本政府和军**的一致支持,关东军决定派遣板垣回东京进行交涉。当时板垣携往东京的方案,已相当具体,他们想建立的“满蒙**政权”将实行**集权制,而且要脱离中国本土,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独立”国家;他们希望借助当地汉奸,充任各级官吏;他们准备伪造“民意”,以便世界舆论,掩盖日本制造政权的阴谋。他们认为政权必须赶在国联调查团来满之前建立。他们清楚,这些事如果“由日本直接去做”,这“无论是九国公约,还是国联盟约都是不允许的,但如果由中国人自身从内部进行分离,这就不与上述条约的精神相背离”。
其实,在板垣来京之前,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也已制定了《时局处理要纲》,其基本精神与关东军完全一致。日本军**与关东军代表碰头以后,便立即将其方案与外务省磋商,于是,日本政府和军部就促进傀儡政权成立,制定了《满蒙问题处理方针要纲》。该“纲要”明确提出:“鉴于满蒙已从中国本土独立,形成统治支配一定地域的一个政权的现状,今后应诱导它具备一个国家的实质”。“目前满蒙的治安主要由帝国来维持”,“满蒙作为帝国对华对俄国防的第一线,绝不允许外部扰乱。为确保上述目的的实现,可适当增加帝国驻满陆军之兵力,如有必要亦应增设海军设施”。“将以新国家为对手,回复和扩充我在满蒙权益”。“为尽速执行帝国在满蒙的政策,应设置相应的统制机关”。“在努力实行上述措施时,应尽量避免与国际法乃至国际条约的抵触”,“应尽可能采取由新国家方面自主要求的形式进行”。【2】
日本关东军一方面制定建立傀儡政权的方案,一方面积极物色充当各种傀儡的汉奸。日本关东军知道借汉奸之手建立傀儡政权既可以欺骗国际舆论,逃避国际义务;又可以“以华制华”,减轻中国人民的逆反情绪。当然利用汉奸还可以弥补自己人力、物力的不足,分化和瓦解旧关东政权的抵抗势力。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利用汉奸组建的傀儡机构,最早始于1931年9月25日成立的“辽宁省地方维持会”。该会委员长袁金凯虽为奉系文治派代表,但因第一次直奉战争后,被直隶派政府委任为奉天**,遭张作霖嫌忌,事变发生时已处于隐退状态。该会副委员长阚朝玺原本为热河都统兼第三师师长,后因与郭松龄有染,遭张作霖嫌忌而退官。关东军拼凑的各级傀儡机构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管傀儡机构级别高低,都忘不了配备日本人顾问,“辽宁省地方维持会”也一样,“聘请”了满铁地方部卫生课长、满洲青年联盟理事长金井章次充任最高顾问。在日军占领下的奉天,最高顾问理所当然地成了维持会的主宰者。维持会名义上维持地方秩序,实际上充当了日本拼凑傀儡政权的工具。
网罗失意官员,拼凑傀儡机构只是关东军组建傀儡政权很小的一步,拉拢地方实力派军阀才是关东军拼凑傀儡政权的关键,为此日本关东军及各类特务机关,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先后迫使于芷山、张海鹏、张景惠、熙洽、臧式毅、马占山等投靠了日军。
十月事件后改组的日本政府和军部,对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行动和计划公开予以支持。此前的“不扩大方针”即使纯粹作为一个口号,也已成为历史的过去。关东军进一步加快了制造傀儡政权的步伐。土肥原利用天津事变,策划了废帝溥仪的“出逃”。日本参谋本部批准将此前负责关东军政治谋略的司令部第三课升格为“统治部”,该部与幕僚部并立,直属关东军司令官领导。该部下辖行政、财务、产业、交通、交涉等五个课,共七八十名部员。这些部员绝大多数为文职官员,其中大部分来自满铁和关东厅。从后来的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统治部不仅是关东军促进伪满建立的的机构,而且是伪满成立之前的“影子政权”。为提高统治部的工作力度,1932年1月9日,统治部又改为特务部。
1931年11月8日,土肥原制造了“天津事件”,将溥仪从天津日租界的住所秘密带出,经大沽口、营口、旅顺后抵达抚顺。
1932年2月5日,日军攻占哈尔滨,北满局势趋于稳定,关东军司令部连续召开“建国幕僚会议”,预定指示汉奸出面召开“建国会议”。
1932年2月16日,东北各省的领袖张景惠、熙洽、马占山、臧式毅、谢介石、于冲汉、赵欣伯、袁金铠等人在沈阳大和旅馆召开“东北政务会议”,会议由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主持,决定迎接溥仪为伪“伪满洲国”执政,并分配了各人在政权中的职务。【2】其中板垣征四郎任奉天特务机关长、满洲国军政部最高顾问。2月18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布《独立宣言》:“从即日起宣布满蒙地区同中国**政府脱离关系,根据满蒙居民的自由选择与呼吁,满蒙地区从此实行完全独立,成立完全独立自主之政府。”2月23日,板垣在抚顺与溥仪会面,告知溥仪出任满洲国“执政”。原本以为能够重登帝位的溥仪尽管对于“执政”的安排甚为失望,但只能接受。29日,“全满建国促进运动大会”通过决议,选出代表“敦请”溥仪出任执政。2月,日军对热河开始进攻【4】。国联决议不承认伪满。
1932年3月1日,在日本策划下伪满“建国”,扶持溥仪为伪满洲国的执政,建“年号”为“大同”。
1934年,改“国号”为伪“满洲帝国”,执政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2】
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宣布成立。中国断然否认伪满“独立”,并向日本提出强烈抗议。
1932年3月8日,溥仪在“新京”正式宣布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同时任命了各“府”、“院”、“部”的负责官员,伪“满洲国”宣布正式成立。9日,溥仪举行了就职典礼。10日,同日本签订了密约。
1932年3月10日,日本驻伪满特命全权大使武藤信义和伪满洲国国务**郑孝胥在长春签定《日满协议书》。日本政府发表关于承认“满洲国”的声明,宣布承认“满洲国”。【5】
1932年10月,国际联盟大会发表《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1933年2月24日,国际联盟大会通过报告书,指明:东北主权属于中华民国;日本违反国际联盟的盟约占取中国领土并使之独立;“九一八事变”中日军行动并非自卫;“满洲国”是日本参谋本部指导组织的,其存在是因为日本军队的存在,“满洲国”不是出自民族自决的运动。为此,日本于同日宣布退出国联。
1934年,“满洲国”更名“满洲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