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部分德国外交官员还认为,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夺取了德国在青岛的殖民地,战后又占领了德国在南太平洋上的多个小岛,这时不妨将“承认伪满”作为价码,向日本讨还一些利益。
这种局面下,德国对伪满态度游移甚至摇摆便不足为奇。1934年2月,德国商人海耶以德国政府特派员的身份,带着纳粹党副领袖赫斯的亲笔信来到中国东北,与日本及伪满方面商谈经济协定。同月,德国外交部却再度重申无意立即承认“满洲国”,导致海耶的谈判以失败告终。
此后的几年间,德国与日本越走越近,德国驻日本大使狄克逊也认为伪满是“德国可以用来从日本那里获取政治或经济利益的唯一王牌”,一些纳粹党政客还声称,德国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是大豆,原产地正是中国东北,承认伪满对此不会产生影响。但对正在积极扩充军备的德国来说,占进口总量50%以上的中国钨矿资源却无可替代,不能轻易放弃。因此在承认伪满一事上,一直没有任何进展。
直到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德国仍然没有承认伪满的意思,甚至曾拒绝日方提出的从中国军队中撤出军事顾问的要求,驻华大使陶德曼还出马担任了两国谋求停战的中间人。但随着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失败,以及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德国最终选择了倒向日本。1937年11月,德国的盟国意大利在加入日、德签署的《**产国际协定》后率先正式承认伪满。次年2月,希特勒在国会演讲中宣布承认伪满。5月12日,德国与伪满在柏林签订修好条约。**虽然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活动,最终无济于事。
伪满与苏联关系从来不错
同样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伪满问题上要比德国“明快”得多。在“九一八”事变后一个月,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就向日本驻苏联大使广田弘毅声明对中日冲突采取不干涉主义。1931年12月,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特诺夫还向日本提出签订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几年前,苏联还曾为了保护中东铁路和中国军队**部打了一仗。这时为了向日本表示诚意、避免冲突,不但允许日军进攻哈尔滨时使用中东铁路,之后甚至将这条铁路卖给了伪满。
在伪满政权建立后,欧洲各国普遍保留原驻中国东北的**,苏联也不例外。但允许伪满前来设立**的,却只有苏联一家。伪满“建国”之初,就在苏联的海兰泡和赤塔设立了**。据曾任伪满驻赤塔****官的王替夫回忆,“苏联与伪满的外交关系是勉强的”。1934年3月溥仪称帝之后,赤塔**举行宴会,苏方的赤塔市长、军区司令还前来参加。
经过张鼓峰、诺门坎几次冲突,苏联和日本在1941年4月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特别声明“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正式承认了伪满洲国,并换取了日本对“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对友邦与敌国交互承认中国领土上的分裂政权一事“至为愤怒”,但因需要苏联支援物资坚持对日抗战,也只得克制了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波兰一度和日本走得很近,也因此承认了伪满。但波兰亡国后流亡英国的西科尔斯基政府于1942年2月宣布取消承认。二战爆发后,加入轴心国的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几个小国,亲法西斯的西班牙、丹麦、芬兰、泰国等国,德国制造的维希法国、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等傀儡政权陆续宣布承认了伪满。梵蒂冈也在1934年委派“吉林代牧区宗座代牧”高德惠负责“与满洲国政府交涉”,这是否属于承认伪满一直存在争议,但1942年伪满出版的《满洲建国十年史》中,承认伪满的国家里并没有将梵蒂冈列名其中。
除此之外,列名伪满“邦交国”的,还有日本制造的“自由印度”政府、缅甸巴莫政权、菲律宾劳雷尔政权等几个傀儡政府,日苏羽翼下的两个蒙古政权以及汪精卫的伪国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