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溥仪在伪满洲国:被日本人当小丑一样耍
禁卫军中一位姓孔的,仅手卷、字画就劫走了一皮箱,三十几件中有唐寅、赵孟頫、董其昌、文征明、严嵩等人的作品。1982年吉林省博物馆在吉林市征集到的苏东坡传世墨迹“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就是一个姓刘的禁卫军连长带出伪满皇宫的。谈到这里,王文峰很痛心,他说,溥仪逃走之后,伪满皇宫的国宝经历了一场历史大劫难,在这场劫难中,诸多国宝、法书名画消失殆尽。
随后,从亡国奴生活中解放出来的长春老百姓也纷纷闯进皇宫,他们怀着好奇心斗胆到这昔日不敢看的地方逛上一逛,有的人也顺便拿去了皇宫内的东西,而一些不为人所重视的珍贵文献书籍倒保留下来一些。
五张“老毛子票”可换宫中一件东西
当时的伪满皇宫处于混乱不堪的状态,不仅警卫们抢夺盗取物品,附近的一些百姓也进来拿走一些东西。8月19日,苏联空降部队进入长春,接收长春重要部门,伪满皇宫也在接收之列。但苏联红军的接管并没能制止伪满皇宫内物品的流失。王文峰称,现在逐渐披露的照片显示,当时苏联人接管伪满皇宫后,有些军官和士兵曾在皇帝宝座上照相。
8月19日当天,伪满皇宫有了苏军的警卫,老百姓不能随意进出了。苏联红军到长春后,发行了苏联红军流通劵,老百姓称之为“老毛子票”,100元一张。据一些老百姓回忆,当时苏联红军将伪满皇宫中所剩笨重的家俱、物品等来了一次拍卖,只要交500元“老毛子票”就可以进宫拿一件东西。在这样的情况下,伪满皇宫里其他一些笨重的大家具和一些陈设品也被拿走了。
宫内宝物流失促成光复路旧物市场的形成
溥仪逃离长春,在伪满皇宫前面的光复路上形成了一个旧物市场,很多宫中流出的国宝、物件儿在这里交易。王文峰称,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曾遇到一位老先生,老先生称自己当时到光复路旧物市场逛,拿着一台德国产的照相机。当时看到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脚下摆着一个画缸,那个画缸古色古香,吸引了他。当时的他对画缸里的画没感兴趣,只是对画缸有兴趣。小伙子称,画缸是从宫里流出来的,要价不低,老先生没带够钱,就用自己的照相机换了画缸。老先生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很痛心疾首,觉得那些画也很可能是从伪满皇宫流出来的。
【核心提示】可笑的是,凡在那里当差的不分大小,都叫做“神官”。每当溥仪去礼拜时,他们便都穿着特制的长袍大袖的怪服装出场,类似日本古代的武士装束,又掺杂一点中国古人的服饰——也说不清是哪朝哪代,显得不伦不类,非常滑稽。这些人的鞋帽也极其特别,猛然看上去,活像中国杂技团里的一群“小丑”。
本文选自《末代皇帝立嗣纪实》,作者:贾英华,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毫不夸言,我算是最了解溥仪的人之一。
在溥仪的前半生里,他总是习惯于自己骗自己。但有时,他明知是受骗,也只能是当个“过河卒子”。从他离开天津到了伪满,一条道走到“黑”的主意,他就打定了。
起初,溥仪来到东北当的是伪满洲国“执政”,后来才在一九三四年当上了所谓的“康德”皇帝。其实日本人的想法与溥仪完全不一样,他们是企图利用溥仪过去是清朝“宣统皇帝”的招牌,实行侵略中国的阴谋政策。而溥仪的真正目的则是打算借此机会,设法恢复大清帝国,重登“大清皇帝”的宝座。这种目的,明眼人一看便知是根本不能实现的,充其量只能是个幻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