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谢介石在伪满洲国发展的成功,不少台湾人也都前往满洲寻求发展,并且工作于伪满洲国的公务部门。相关研究表明,追随谢介石“过满洲”的台湾人前后超过万余人。
1937年谢介石退隐,之后经出任伪满洲国国营事业的董事长;日本投降后,伪满洲国瓦解,谢介石也被逮捕关在北京,但在1949年后因曾经在伪满时期帮助过抗联作过贡献,所以被释放,并居住在沈阳,一直到1954年去世。
马占山:迷途知返的抗日英雄
马占山(1885—1950),祖籍河北省丰润县,1885年11月30日出生于吉林省公主岭市。九一八事变前,担任黑龙江黑河警备司令。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在齐齐哈尔就任黑龙江**代理**兼军事总指挥,率领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指挥了著名的江桥抗战。
日本侵略者占领东三省大部分地区后,为了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采取各种手段对马占山进行诱降。马占山屈服于日本侵略者的军事威胁和政治诱惑,于1932年2月降日,就任伪黑龙江省**,3月又任伪满洲国军政部长。
马占山降日后,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日本侵略者对他也不放心,控制很紧,并要编遣他的军队。马占山在此境况下,遂生反正之心。他利用伪**的身份,筹集了一部分军费和军事物资秘密送往黑河等地以备抗日之用。4月1日,马占山带领亲随200余人离开齐齐哈尔,7日抵达黑河,通电反正,再举抗日旗帜。他随即联合吉林的李杜、丁超和海拉尔的苏炳文,组成东北救国抗日联军,设总司令部于哈尔滨,自任总司令。马占山又传令各县组织义勇军,集中于黑龙江东部各县配合作战。经过五个多月的转战,终因孤军无援,伤亡惨重,于12月7日被迫退入苏联境内。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马占山被任命为东北挺进军司令,兼管东北四省招抚事宜。他亲自率领部队,在绥远一带与日军作战。国共三年内战期间,马占山长期避居北平。1950年11月29日因病去世,终年66岁。
溥仪:前清废帝也来凑热闹
爱新觉罗·溥仪,曾是清朝皇帝和伪满洲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辛亥革命以后,他被袁世凯逼迫而宣布退位。抗战时充当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皇帝”,被定为战犯,后被国家****特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后担任第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在北京去世。作为清朝皇帝在位时的他的年号为“宣统”,故通称宣统皇帝。其在伪满洲国“皇帝”位时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
1945年8月17日,在沈阳机场准备逃往日本的溥仪被苏军俘获,随后被关押至西伯利亚,在走完了5年的异域**生活后,在1950年,苏联将溥仪等伪满洲国战争罪犯引渡给**,溥仪等一大批伪满洲国战争罪犯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
在进行了10年的劳动改造后,1959年,最高人民法院遵照国家**令,决定特赦溥仪,溥仪得到特赦后,按照****的指示,让其并从事修改民国档案等史料工作,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时30分,溥仪因尿毒症去世。
郑孝胥:身背骂名的清室遗老
郑孝胥(1860—1938),福建闽候人。晚清举人,曾历任清末要职。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洲国**兼文教部**等。1935年下台。
郑孝胥1923年由陈宝琛引荐入故宫,任“懋勤殿行走”,为清室复辟出谋献策,被授为**内务府大臣。1924年溥仪取消帝号,迁出故宫,郑孝胥与日本人密谋,帮助其辗转入日本使馆,再入天津日租界。从此郑孝胥追随溥仪。“九一八”事变后,郑正式向日本求援,以期复辟。不久,随溥仪赴东北,投入日军怀抱,卖国求荣,当了汉奸,为人所不齿。他过去的好友,如陈衍、昌广生等,都和他绝交。
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郑孝胥出任伪国务**。后日方见郑孝胥难以驾驭,以其年高“倦勤思退”为名,不要他了。最终郑孝胥于1938年暴病死于长春。
郑孝胥以清室遗老自居,以愚忠自取于溥仪。虽然其汉奸举动为时人所不齿,然其书法独成一家,尚颇有可取。其书法工楷、隶,尤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而得力于北魏碑版。所作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据说,如今的“交通银行”四字仍是沿用郑孝胥的字。
罗振玉:国学大师与汉奸骂名集于一身
与郑孝胥一样,罗振玉也是一位清室遗老。两人可谓追随溥仪左右的“哼哈二将”,为溥仪的“复辟”大业常年东奔西走。
罗振玉(1866—1940),浙江上虞人,清末读书人出身,但科举不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与王国维等避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1919年归国,住天津,1921年,参与发起组织敦煌经籍辑存会。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1928年迁居旅顺。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伪满洲国,并任多种伪职。1940年6月19日,罗振玉病逝,终年74岁。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这给在天津的溥仪带来了希望,他越发倾向于借助日本军队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复辟大业了。于是他开始积极地派人与日本关东军取得联系,而此时的罗振玉凭借着自己和日本军方的关系,又开始活跃了起来。
1932年初,在郑孝胥父子和关东军的共同策划下,溥仪很不情愿地坐上了“满洲国”执政的位置,而郑孝胥则心满意足地当上了“****”,一干就是三年。在“建国”初的职务任命中,罗振玉只是参议府的一个参议,与他的“理想”可谓相去甚远。就在“封官”后的第二天,罗振玉就到溥仪面前想要辞掉这个不称心的官职,溥仪对他作了礼节性的挽留,他却说:“皇上屈就执政,按说君辱就该臣死,臣万不能就参议之职。”可谓冠冕堂皇。后来溥仪为了安抚这个“老臣”,便让他做了一任“监察院”院长,另外兼了个“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的闲职。但他终究是心有不甘,更何况是供职于他的老对头的手下,于是1937年任期满后,他就跑回了大连,在那里他度过了最后的一段岁月。
从学术上来讲,罗振玉和王国维一样,堪称是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他和王国维曾共同创立“罗王之学”,他们以安阳之商朝甲骨、敦煌之汉魏简牍、千佛洞之唐宋典籍文书等出土新资料为研究对象,把中国历史向上推进一千余年,取得了让世人惊奇的卓越成就。他在学术上可谓识断过人,颇有开创之功;但是辛亥革命后的他一直以大清遗老自居,追逐名利,涉足党政,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而其一段出仕伪满的不光彩的历史更让其背上了汉奸的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