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抗击日寇大血战 > 5、“一·二八”淞沪抗战 概况(5)

5、“一·二八”淞沪抗战 概况(5)

据中方战报,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一共毙伤日军10254人。而据日方资料,在侵略上海的战争中合计伤亡3091人:其中日军陆军战死620名,负伤1622名;海军战死149名,负伤700名。【31】

据中方战报,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合计总伤亡14104名(阵亡4274名、受伤9830名)。其中十九路军伤亡官兵8792名;第五军伤亡官兵5312人。【32】

军火补充

淞沪抗战中,国民政府先后补充十九路军枪弹1060余万发、手枪弹49。8万余发、各种炮弹7。34万余颗、手榴弹16。7万余枚、步枪1500支、机关枪130架、各种火炮73门。补充第五军枪弹760余万发,手枪弹3万发、各种炮弹1。6万余颗、手榴弹5万枚、步枪1600支、机关枪12挺。【33】

民间损失

据统计,事件中中国金钱损失约为十四亿元。闸北华界的商号被毁达4204家,房屋被毁1。97万户,损失惨重。同济大学(吴淞)、复旦大学(江湾)、上海法学院等均遭轰炸。

战争评价

积极评价

一·二八事变

首先,促进了国内团结。一二八事变前,蒋介石下野,国民党内宁粤对峙并未结束,群龙无首。事变后,国民党各派系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团结,汪蒋合作,蒋介石复出,自此南京政府的地位相对稳固。而国内各阶层、各界人士,也因支援淞沪抗战,激发了民族精神,促进了团结。

其次,建立了抗战的信心,转变了国际观念。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对外战争几乎逢战必败,而且几乎每次都以割地赔款告终。淞沪抗战期间,国军屡挫强敌,迫使日军三易主帅,而最后的停战协议中,既无割地内容,又无赔款条款,实为百年来所罕见。

一二八抗战中,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的广大爱国官兵表现的高度爱国热情和抗日救国的英勇牺牲精神,表明了为民族生存而战的中国军队,虽然武器装备远不如敌军,但抗日卫国的正义性质,和广大人民的支援,使中国军队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中国军队的英勇表现,也为在沪西方人所亲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清末以来西方人轻视中国军队的心理,提高了中国军队的形象,改变了中国的国际观感。

消极评价

早在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即已发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书》,首次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口号:“惟攘外应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故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在此通电中,蒋首次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规定攘外即反对包括日本在内的所有**侵略势力,“安内”即平定反蒋势力及剿共。但当时“安内”主要指平息内外冲突,解决两广问题。【34】九一八事变后,蒋和南京政府于1931年9月21日决定“将讨粤和剿共计划,悉行停缓”。【35】

1932年6月1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在北平外交大楼接见新闻记者,以江西红军在淞沪抗战中不仅不支持抗战反而攻击援军为借口,说:“**认定不‘剿共’不能抗日,故派蒋委员长、何应钦同志担任剿匪工作,努力进行,务期消灭。”【36】至此国民政府正式确立“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就是完整的“一二八事变”。

战争影响

1932年5月5日,双方在上海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又称《淞沪停战协定》)。协定规定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安亭、昆山、苏州一带地区驻军,而日本可进驻“若干”军队。【37】国民政府一味地依赖外交手段和依靠大国来解决争端,坚持“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政策,导致了最终局面。而英美等大国没有及时遏制日本的侵略野心,也将引火烧身、自食其果。【38】

一·二八淞沪抗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第十九路军的英勇抗战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侵略的精神。在民众抗战热情的鼓舞和推动下,国民党内一批要员冯玉祥、孙科、吴铁城、李宗仁、陈铭枢等以通电、讲话等形式催促国民党政府支援19路军,也坚定了中国守军的抗日信心;就连阎锡山也赠送了急需的重迫击炮数门,炮弹600发,被守军视为贵物。中国守军能够支持月余,与全国民众的坚决支持是分不开的。19路军总指挥蒋光鼐曾感动地说:“淞沪之役,我军得民众莫大之帮助,近者箪食壶浆,远者输财捐助,慰劳奖饰,永不敢忘。此同仇敌忾之心,使吾人感奋欲涕。”【39】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