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古北口:东北军张廷枢第112师苦战三昼夜(1)
进攻热河的日军原本计划首先占领长城各口,以切断热河与内地的联系,而后攻击热河省的腹心地区。不料开战仅十多天日军即攻取热河首府承德,战事进展之顺利令日军都始料未及。日军向长城各口的进攻就这样演变成了一场追击战。而在长城各口中,古北口控扼承德至北平大道,中日两军对此都极为重视,日军攻占承德后即以主力迅速扑向古北口方向,而中国方面也将东北军主力第六十七军和北上应援的**军第十七军投入此地。古北口也由此成为了长城抗战中战斗最为激烈的战场。
古北口地处密云平原的最北端,再往北走就是连绵的山地和高原,潮河从北蜿蜒流来,在山脉间切出一个谷地,到了古北口,这个谷地迅速向南呈喇叭状展开成一大片平原,古北口就成了从北方进入这一平原的咽喉要道。古北口隘口南北狭长,左右两山对峙,东侧称为蟠龙山,西侧称为卧虎山。承德至北平的大道也经此隘口沿潮河东岸向南延伸。
历史上这里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进入南方大平原的重要通道,因此,早在北齐时期古北口就修筑了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侵袭。到了明代,大将徐达沿燕山一线要隘修建长城,古北口长城的选址也是出自这位常胜将军之手。徐达按北齐长城遗址大致走向修建了明长城,到了明朝中期后,戚继光镇守蓟州,又进一步增筑,长城本为土城,戚继光加贴墙砖,还将原北齐长城部分修葺,整个防御体系更为森严。古北口的关门修筑在隘口中间,有水陆两关门,潮河东岸陆路关门也称为铁门关,潮河上的水路关门则称为水关门,但清代已经被洪水冲毁。长城向东西延伸到卧虎、蟠龙两山,东侧蟠龙山一端山势雄伟,最高峰是三七零高地,再往东则是著名的将军楼。该处视眼开阔,控扼险要,在古代就是长城防御的重要指挥地。将军楼也由此得名,长城由此再往东延伸就可以到达炮筒沟、龙王峪口,继续东行就是现在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金山岭、司马台长城。
从关口向南,沿大道两边,房屋鳞次栉比,这就是古北口的北关。过北关后大道转向东南,就是古北口关城。这个关城位于蟠龙山脚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城池随山势上下起伏,全城呈三角形,周四里三百零一步,有东、南、北三门,城墙高五米,陡峭处以山石垒成,平缓处以条石为基,青砖包砌,是明代守军的防御指挥中心。出关城东、南两门就是东关、南关等居民商住区域。
话说就在**军第十七军三个师陆续北上的同时,东北军的另一支部队也正在向古北口进军。他就是一九三三年二月刚刚由原来东北军第十二旅改编的陆军第六军团张作相所属的第一一二师。该师师长张廷枢正是张作相的二儿子。
一九三三年初,第一一二师正驻守在北平南苑一带进行整训。一听说日军增兵热河,企图南下长城,进窥平津,全师官兵是摩拳擦掌,义愤填膺,纷纷表示决心要北上抗日,**国耻。第一一二师于三月初即接到第五十三军转北平军分会的命令,其主要内容为:“据连日谍报称,盘踞在承德之日军,连日由锦州、义县方面增兵,似有进窥平津之企图,查古北口为平津门户,长城关隘,形势重要,必须确保,以侧平津之安全。”
此时的张廷枢师长,平时就驻北平公馆,很少到师部办公,师部有公文事务,一般由参谋长代拆代行。重要文书函电,则用电报向师长报告,听候其指示办理,机密特殊文电,则由专骑急驰送达。此次北平军分会命令该师出战古北,事关重大,对国家,对军队前途关系极大,所以张廷枢请示父帅张作相面授机宜之后,即乘小汽车感到南苑师部,召集师参谋长刘墨林,六三团团长贺奎,六三五团团长白玉麟,六三六团团长李德明及师参谋处长杨荫秋,副官长和秘书处秘书等人开作战会议。具体研究赴古北口作战计划。其要意如下:
一、第一一二师必须迅速行动,争取先期到达古北口地区,占领有利地形,以逸待劳,阻击南进日军。
二、日军如屯兵长城以北地区,陷于进退两难境地时,我军即借步炮兵的优势火力支援,以有力之部队,采取攻势,将日军聚歼于阵地前。
三、日军如采取包围或迂回作战时,我正面部队务必坚守阵地,以火力阻击敌人。师以总预备队或骑兵队,对敌之包围或迂回之部队,予以击破之,以确保我军侧翼之安全。
四、本师如遇特殊情况发生,务须同心协力,竭力坚守,争取情况好转,在万般艰难困苦之中,努力争取胜利,以尽我军人保国万民之天职。
东北军第一一二师在凛冽的寒风中,由原驻地南苑,沿平承公路,以战备姿态,向古北口进军。根据当时的交通情况,全师分为四个纵队,相隔一日行程,以便中途互相照应。
第六三四团团长贺奎所部配属师部骑兵连为第一纵队,骑兵连在最前列,在行军中进行搜索侦查。
第六三五团团长白玉麟所部作为第二纵队,师长参谋长刘墨林和参谋处作战人员,随第二纵队前进。
第六三六团团长李德明所部作为第三纵队,在第二纵队后跟进。师部及直属部队作为第四纵队,在第三纵队后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