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长城抗战最后一仗(3)
为了夺回被敌攻占的茶坞村阵地,叶旅和孙兰峰团的将士们奋力拼杀,双方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易手三次,战至18时许,终为我军收复,一举扭转了不利的态势,210旅从此转危为安。218旅曾延毅旅长见状,也抽出一部分兵力主动出击,协助420团将失去的阵地全部收复。
傅作义将军
至此,傅作义59军在怀柔城以西,南自经石厂,北迄长城一线,连续浴血苦战10多个小时,以伤亡700余人的代价,取得毙敌346人,伤敌660余人的辉煌战果。
这一仗,打得顽强,打得激烈,日寇优良装备顿时所长,日寇步兵寸步难行,刹住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阻止了日军向北平前进的步伐。战后,蒋介石、阎锡山发电慰问59军,并奖励55000大洋。天津《大公报》赞扬59军:“以血肉当敌利器,傅部空前大牺牲;肉搏千多次,使敌失所长;沙场战士血,死也重泰山。”国内各界纷纷派代表慰问抗日将士,送来“保卫疆土”“为国干城”“气壮山河”“战史流芳”等锦旗。
日本《大阪朝日新闻》报道说:有少数部队顽强抵抗,是役我军因受地雷之损失甚大,……敌在高地筑有中国式的坚固阵地,该阵地两旁伸出,一对由密云前来之我军,一对由蓟县前来之我军,侧背之早川联队,突受敌千余人之进攻,结果伤亡约三百余人。在高地之敌,利用微小之枪眼孔射击,我军既难达歼灭之目的,又无法攻击前进……,观看中国式之阵地,实有相当之价值,且于坚硬之岩石中,掘成良好之战壕,殊令人惊叹。敌兵陷藏于坚固之穴中,仅露出2寸宽、4寸长之枪眼,做殊死之抵抗。“战地离北平城只有六十余华里,如不是傅作义军的精锐部队阻击我军,日军早已进入北平城了”。
胜利的59军,拒绝停战、撤退
虽然59军取得了胜利,傅作义将军并不高兴。
因为,59军用高昂的代价(367人壮烈牺牲)换取胜利的当天,日军先后占领冀东的丰润、迁安、遵化、唐山、玉田、蓟县、三河、香河、平谷、密云、怀柔等县市。守军退至平、津附近。日军从南、东、北三个方向对北平形成威逼态势。
接到停战、撤退命令后,傅作义将军心情十分沉重,以无比悲愤的情绪向部属们表示:这样的停战撤退是我们军人最大的耻辱!他激愤地对总部参谋长陈炳谦说:“我们牺牲了这么多官兵,换来的却是妥协停战,战士们能死而瞑目吗?”陈炳谦等人劝说傅作义:“别人都已停战不打,仅我们这点部队也难以战胜日本侵略者,既令停战撤退,只有服从。”但傅作义将军态度坚定地说:“必须日军先撤,我们才能撤,否则我们决不能后撤!”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傅作义将军让各部队坚持战斗到下午6时许。日军撤退后,傅作义才派参谋人员分赴前线各部,正式传达北平军分会的撤退命令,并加以解释说服。当晚12时前后,傅部各部队官兵逐次向指定地点秘密撤退。至此,59军将士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们洒满鲜血的战场,按命令撤退到高丽营后方。
5月31日,国民政府与日寇签订了《塘沽协定》。
为了永远记住牺牲的367名抗日烈士,傅作义将军决定在自己的大本营绥远建立一座“华北五十九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并树碑刻字,大力颂扬。建碑前,傅作义将军请胡适先生撰写碑文,请钱玄同先生书丹。在碑文里,傅作义将军让胡适先生写了这样一段话:
“五月二十三日晨四时,当我国代表接受了一个城下之盟的早晨,离当时的北平60来里的怀柔县城附近正开始一场最壮烈的血战。这一战从上午4时直打到下午7时,1000多中国健儿用他们的**去了那天城下之盟一部分的耻辱。”
第59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
在碑文里,胡适先生还对怀柔之战作了如下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