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喜峰口战斗(2)
血战日寇
喜峰口位于河北省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古称卢龙塞。【1】
喜峰口长城在建筑上主要是基于军事上的考虑。该口分为关城和城堡两个部分,城堡坐落在群山包围的盆地里,四面用条石砌成,非常坚固,城墙有两丈多高,关门上建有13米高的镇远楼。关城建在城堡北面,三面临山一面靠河,由三道套城组成,关与关之间由坚固的石基砌墙连成一体。城墙的六个接触点均设空心敌楼,西城墙又与长城主体相通。喜峰口呈“凹”字形。周围群山巍峨,河水萦洄,两峰对峙,一峪中开,苍凉雄劲的长城起伏在山脊,盘旋在谷底,左右皆高山对拱,地势十分险要,每相隔1000米左右,便耸立着一座烽火台,是长城的重要关隘。国民革命军29军的侦察员对此曾这样描述:“喜峰口两侧,群峰矗立,险要天成。长城依势蜿蜒,华北赖以屏障,诚为兵家必争之地。”
29军的前身是冯玉祥创建的西北军。长城抗战时,29军的装备很差,全军只有野炮、山炮10余门,重机枪不过百挺,轻机枪每连只有两挺,步枪多为汉阳造和山西仿制的三八式。虽然武器落后,但全军将士均有尚武精神。士兵人手一件标志性武器——青龙大刀!人人练就了了一套娴熟的中国传统刀法功夫。寒光闪耀、削铁如泥的青龙大刀,在长城抗战中夜袭日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3年3月9日,日军铃木、服部旅团攻占喜峰口,当天刚接防的29军37师109旅217团,在王长海团长率领下实施反击,毙伤日军百余人,夺回喜峰口。面对日军猛烈的火力反扑,中国官兵只能凭着仅有的劣势装备依托长城顽强抗击。3月10日至11日,大刀队在喜峰口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战士们高呼着:“大刀大刀,雪舞风飘。杀敌头颅,壮我英豪!”手起刀落处,日本鬼子尸横遍野,第一次尝到了大刀的厉害。在激烈的交战中,喜峰口多次易手,29军许多战士壮烈殉国,部队伤亡很大。当喜峰口再次被日军占领后,109旅旅长赵登禹、副旅长何基沣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他们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只能智取,不能强攻,应以夜袭的方式,出其不意地反击日军。何基沣激励官兵道:“国家多难,民族多难。吾辈是受人民养育之军人,当以死报国!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于是,便从大刀队中组织起500人的精兵强将,分左右两翼突袭日军。左翼大刀队经走马哨,出潘家口至兰旗地、蔡子峪一带,袭击后杖子、喜峰口以北的日军步兵和骑兵宿营地;右翼大刀队出铁门关,经炮岭、闯王台至白台子、刺峪一带,袭击日军炮兵阵地。身背大刀的勇士们攀垣越墙,分头摸进各村敌营。骄狂的日寇做梦也没想到29军会来偷袭,都在呼呼大睡。大刀队的勇士们怀着报国雪耻的民族仇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抡起大刀横砍直劈,日军官兵正做着美梦,便稀里糊涂地成了刀下鬼。有个年仅19岁的战士名叫陈永,他一人就砍死鬼子13人。特别是109旅旅长赵登禹,在受伤的情况下依然不下火线,亲自率领大刀队向日军炮兵阵地发起进攻,手刃日寇60余人,缴获大炮18门。
喜峰口抗战的胜利,是中国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捷,全国上下一片欢腾,社会各界纷纷组成慰问团前来劳军。
喜峰口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上海,当时担任“上海歌咏界战时服务团”领导者之一的作曲家麦新(1914年—1947年),热血奔涌、心潮澎湃,以火山喷发般的创作激情,连夜谱写了高亢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它的副题为:“献给29军大刀队”。《大刀进行曲》最初是为了鼓舞“29军的弟兄们”坚持抗战,后来,随着它雄壮的旋律响彻全国军队和民众之中,“29军的弟兄们”便改成了“全国武装的弟兄们”。《大刀进行曲》塑造了挥舞大刀向鬼子勇猛冲杀的中国军人的英雄形象。它就像抗日的号令,形成了抗日战争开始时最典型的时代音调。
在喜峰口战斗中,29军及其大刀队血战日寇,歼敌五千,一战成名,喜峰口防线经历多次激战始终屹立不倒。当年的日本《朝日新闻》也不得不承认:“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喜峰口之战对骄横狂妄的日寇给予了沉重打击,鼓舞和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决心。从此,29军大刀队名震天下,成了抗战初期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偶像。
历史意义
在血与泪写成的抗战历史中,1933年长城抗战的记忆无法抹去。而在长城各次战役中,喜峰口战役的胜利令国人们欢欣鼓舞;中国军人在这里挥舞着大刀创造了抗日的奇迹,二十九路军大刀队为中华民族所感动和骄傲。卢沟桥事变中,二十九军再次用大刀的神力向日本**显示了中华儿女的英勇无畏。历经半个世纪,勇士举起大刀的形象已经固化为人们心目中抗日战争英雄的印象;大刀也成为团结统一、无畏拼搏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从当时国民报刊所报道的大刀队抗日情景,和二十九军将领的记录、回忆,到后来《大刀进行曲》的产生和传唱,举起大刀的形象成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代表雕塑,展示的是人们对于那段历史的记忆。历史的表达形式和人们对历史选择记忆,逐步使二十九军大刀队曾经挥舞过的大刀,演变成了抗击侵略、英勇无畏的象征。在这里,我们将大刀队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称之为大刀精神。
大刀精神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威武雄壮、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是抗日歌曲中最有力量的一首。这首歌曲是当时著名的作曲家麦新专为二十九军大刀队创作的。它不但伴随了八年抗日战争,而且也奠定了抗日歌曲特有的凝聚着苦难与力量的风格,无论是《黄河大合唱》还是《义勇军进行曲》,都与《大刀进行曲》颇有几分神似。而这种“神”已经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中。
(一)《大刀进行曲》的诞生
长城抗战,二十九军大刀队在喜峰口大破日军神州中国人民热情讴歌大刀队的杀敌精神。报纸上登出这样的诗歌:“大刀大刀,雪舞风飘。杀敌头颅,壮我英豪!”当时年仅23岁的麦新,作为一个战地记者,亲眼目睹了战士的英勇,战斗的惨烈,《大刀进行曲》也就在这种氛围中酝酿。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向全国发出通电,主张全民族联合抗日。同一天,第二十九军二一九团,组织了150人的敢死队,“每人大刀一把,手枪一支冲入敌阵”,刀光闪耀在敌群中,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在刀光中拉开了序幕。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威名又一次远扬天下,并给中国人民以抗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卢沟桥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上海,作曲家麦新以像火山喷发一样的爱国热情,连夜谱出了这首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呼号、怒吼般的音调喷涌而出,塑造了挥舞大刀向鬼子勇猛冲杀的中国军人的英雄形象。它就像抗日的号令,形成了抗日战争开始时最典型的时代音调。这首曲子响彻全国,被当时进步的文化界推选为优秀的中国抗战音乐,与田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相提并论,并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大刀进行曲》的原歌词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后来,根据演唱效果和实际需要,把“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改为“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把“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改为“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歌曲为自由体结构,开头原来是一拍一音,但在群众热情的演唱中,自然地把它唱成了切分音,麦新立即表示:“还是群众唱得好,这个节奏更能表现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火山爆发般的强大力量,唱起来像大刀一样势不可挡。歌曲后半段的发展变化,在节奏上很有特色。如:“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颇似战场上短兵相接、手持大刀向敌人冲去时的呐喊,刚劲有力!尾句后一声:“杀!”戛然而止,充分表现出了中国军民对日寇无比的愤怒与仇恨,激发起广大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二)大刀精神力量无穷《大刀进行曲》一诞生,就受到全国亿万人民的热烈欢迎,上海的学生唱着这首歌走向街头募捐,要为前方的将士赶制大刀。全国抗战爆发后,喜峰口内的**人王平陆和他的战友们,坚决执行**、毛**关于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的指示,又挥舞起二十九军将士用过的大刀,直指喜峰口日伪据点所辖的清河沿关卡,从而拉开了冀东抗日大**的序幕。1938年3月23日,日军进攻的炮声震荡台儿庄,整个台儿庄城镇的空间,为枪炮声、喊杀声所冲塞,而在这混杂的音响中,使人最受鼓舞的,是官兵们高唱《大刀进行曲》的歌声。1938年夏季,喜峰口内五千名儿女揭竿而起,加入了抗日大**的洪流,掀开了抗日斗争的崭新篇章,创建了善罢甘休热边抗日根据地,并以此为依托扩大口外游击区,使日伪军陷入人民战争的**大海。1943年,在沦陷的上海,一群手无寸铁的小学生面对日本宪兵,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著名女作家陈学昭也这样回忆说:“在延安时,我常喜欢唱《大刀进行曲》,我尽情地唱着,特别是唱到‘抗战的一天来到了‘的时候,感到扬眉吐气。当时全国人民强烈要求抗战,抗战之心是多么迫切呵。”
《大刀进行曲》在中国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这首歌集中体现了大刀队和中国人民的团结拼搏的奋斗精神。从大刀队的英勇杀敌,到后来的《大刀进行曲》的诞生和传唱,喜峰口的大刀之役已经从具体的历史事件,转化为抗日战争和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