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丽萍总是觉得,夫妻两欠女儿杜奕婕的账太多,不管怎么顺着她都是应该的。
杜奕婕是今年的应届生,高考成绩离一本的控制线,虽然还有一些差距,但在省内读一个中上的二本,是没有一点问题的。当她在网上查实了自己的分数后,就一句话,复读!考不上南湖大学和更好的大学,坚决复读到底,不决胜不罢休!班主任问她准备填报什么志愿时,她答道,拒填,复读!
杜宇辉和她说,复读不仅要吃苦,还要承受不小的压力。我和你妈都是复读的过来人,那种酸甜苦辣,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吃得了的,那简直就不是人受的。所以,我们还是希望你慎重的考虑复读这件事情。
干爸,干妈,现在的社会,还是一个学历的社会。你们听没听说过招聘会上流传的话?博士,你坐一下;硕士,你留一下;本科,你等一下;专科,你让开一下。还有那什么985遍地走,211不如狗。站在楼上丢一个小石头下去,打伤十个人,有九个是本科生。哈哈,等我读完二本,到那个时候,恐怕连招聘会的现场都进不了吧?
所以,复读的压力再大,我想,它也大不过走上社会时门槛高、学历低的压力,大不过求职时被人白眼瞟、另眼看的压力!我现在的起点,先天本来就没有给够我的秤了,后天如果我还不努力追赶上去,那我这一辈子,恐怕就只能混在底层社会里,暗无天日到底了。
你可以在二本毕业的时候,报考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全日制的,那也是一样的。
那是第二学历,是不能和第一学历相比的。第一学历很重要,就像出生一样,开始就烙上了你是什么样的身份。以后即使混得再好,也不过就是一个暴发户或者土豪而已,最多就是一个富豪,是没有贵族的血统的。
杜宇辉、屈丽萍知道,他们的女儿别看表面上满脸微笑,人畜无害,骨子里却心高气傲得很,脑子里所想的,不是他们能够理解的。而且他们也看出来了,杜奕婕还没有在心里面真正理解,他们当时那么做的无奈,还渗透着不少的“恨”。
是啊,现在的人,又怎么能理解当时的政策,当时的环境呢?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自然人,只能是一个嵌满了社会属性的社会人。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受到社会习惯的约束,受到社会规矩的牵绊,无法随心而欲。
杜奕婕满一周岁的时候,屈丽萍给她断了奶,自己回到单位上班,把女儿交给爷爷奶奶来带。爷爷奶奶便在农村开始承担起看管、教育孙女的所有职责。他们在双休日的时候,才有机会回农村看望自己的的女儿,而且还不能以亲生父母的身份,看望自己的女儿。
国家现在取消了独生子女政策和对独生子女的优惠,鼓励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小孩。年轻的夫妇们迫于各种压力,特别是迫于买房难、读书难、看病难的压力,不但很有有生育二孩的欲望,就是生育一孩,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实在推迟不了了才勉强生下一个,有的干脆当上了无忧无虑的丁克族。但在那个时候,农村要想富得快,多养生猪少生孩。想多生比登天还要难。那谈虎色变的一票否决权,如同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时时刻刻都在瞄准着每一对有生育意愿的夫妇。
对于国家工作人员来说,多生孩子那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件,不仅关系到对当事人的“一票否决”,还关系到对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整个单位的评先评优以及个人提拔晋升的“一票否决”。也就是说,一人多生,牵连全村。
杜宇辉和屈丽萍都不愿做殃及鱼池的事情,反复和父母亲、弟弟弟媳交代清楚这件事情,一定不能让其他任何人知道,杜奕婕是杜宇辉和屈丽萍的亲生女儿,要让所有人知道,杜奕婕只是杜宇辉和屈丽萍的亲侄女。包括不能让杜奕婕本人知道事情的真相。小孩子不懂事,没心眼,万一说了出去,就如同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
在杜奕婕六岁的时候,杜宇辉和屈丽萍认她为干女儿。为此,杜宇辉和屈丽萍还在村子里按照农村收养干女儿的习俗,举行了隆重的收养仪式,还办了一场大酒席,把当时的村干部、上了年纪的长辈和本组的亲戚,都叫来了喝喜酒。从此,全村人都知道,杜奕婕过继给了自己的亲伯伯、伯娘。
杜奕婕正式改口,把喊习惯了的“伯父”、“伯母”改为“干爸”、“干妈”,从和爷爷奶奶一起住,改为和干爸、干妈、堂哥一家人一起吃住,从农村住进了城里。村里的大人小孩都说杜奕婕八字好,有福气。特别是那些和她一起玩大的小伙伴们,更是羡慕得不得了。
进城后,杜奕婕开始读书。读的是县城的一小。每次去读书,都是堂哥带着自己去学校,带着自己回家里。
那时的杜奕婕很是奇怪,为什么爸爸妈妈不把我接去和他们一起住?他们不是也在县城里做事赚钱吗?难道是爸爸妈妈嫌我是女儿,不爱我了,把我送给了伯父伯母他们?即使把我送给了伯父伯母,我也是你们的亲生女儿啊,也应该来看看我啊。可是每年出了正月里请吃饭的时候来看一次外,再也看不到他们来了。
这个疑惑一直困在她的脑里,藏在她的心里。她多次问爷爷奶奶,爷爷奶奶总是说,这还用问吗?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直到初中毕业的那个夏天,她才从爷爷奶奶那里得知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