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风雨四十年 > 第二章

第二章

五岁了,没人看着了,怎么办,跟着母亲去学校吧,那时候叫旁听生,什么幼儿园啦学前班啦根本不存在。农村其他孩子八岁上一年级算早的了,有的九岁十岁才勉强送去,就这样我连续三年全是一年级旁听生,八岁了,不能老是一年级了,课本倒背如流了,再念一年级委屈人才了,上二年级吧,全班个子最小的就是我了,从那开始,一直到高中,每个年级组最小的一直是我,也算一个打不破的记录。还有一个和家庭环境有关,小学成绩一直都是班级第一。那时候农村不怎么注重教育,学一段时间不想念书的比比皆是,母亲还得去家里劝,你家孩子还不错,有点前途,让他继续念下去吧等等,在现在简直不可思议,爱去不去谁管你。母亲教了一辈子书(十八开始从民办教师,到公办,五十六退休),任劳任怨,还不能按时开工资,那时候没有银行卡,也不是国家给开工资,县里财政局,发钱到乡里财政所,然后转到乡政府,乡政府再发给学校。中间有个环节,乡政府年年欠财政所钱,至于怎么欠的读者自己去想,所以钱到财政所,人家肯定扣下了,赵本山范伟演过一个小品叫牛大叔提干。看过的人都知道政府没钱,确实困难。咋办,欠着,政府欠学校,学校欠老师,记得前三四年前吧,回老家时候,母亲说,还补发了八几年的一两千块钱工资呢,那时候的一两千顶现在多少钱,没处说理去。(但不是每个乡镇都那样,父亲工作的乡镇就一分都不欠,那就是家里唯一的收入了)。那时候农村穷啊,只有我们家一到月末能看见现金,然后偶尔就有乡亲们去借钱的,三块五块最多十块吧,一般都是冬天卖完粮食再还,如果还不上,还得拿点小米荞面等等去说好话。现在欠钱的是爹,时代变了,黄世仁给杨白劳磕头了。

欢乐的童年慢慢度过,我这个旁听生竟然读了三年的一年级,五六七岁,一年级的课程滚瓜乱熟,倒背如流了,没办法,不能再读下去了,八岁我就上了二年级。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每到期末就要评三好学生,全班同学投票,回回我都是三好学生,不选我肯定是不行的,为什么,看下面这一段你就懂了。第一母亲是班主任,不过这不算优势,那时候老师和现在不一样,不吃香,我母亲教了将近四十年学,没收到过一分红包,没吃过学生家长一顿饭。那么三好学生指什么。学习好,身体好,品德好。身体好不用说了没病就行,学习好那是肯定的,放学了别人家孩子下地干活,我回家还能有人辅导一小时。说说品德好吧。一到期末,母亲就很忙,要去乡里中心小学开会,出考试试卷等等,有时候中午才得到通知下午临时去开会,那下午这个班级二三十学生咋办,不用放假,我就是现成的老师,不就三节课吗,语文教同学念课文,数学算课后算数题,第三节思想品德课怎么办,讲故事,从小我看过的书那就不计其数了,什么新少年,故事会,故事大王,而且看过的故事都能记下来,所以脑袋里小故事太多了。记得第一次给同学们讲得故事,说的是,一个土老财进城,路过一个浴池,门口牌子上写着清水池汤,每位两元。他一看这啥汤呢从来没喝过,今天一定得尝尝,回去也好和乡亲们炫耀炫耀,进去以后大喊一声,伙计给我来一碗汤,伙计一听蒙了,大爷您不能喝呀,土老财掏出两元钱就说了,你以为我没钱咋滴,拿着,赶紧给我来一碗,伙计一看哦原来这位是真不懂啊,就去澡堂深处泡沫最多的地方给他盛了一大碗,老财主喝了一口,感觉不对味啊,扔了吧钱买来的可惜了,只能翘着二郎腿,闭着眼就把一碗汤都喝下去了,临走时候把伙计叫过来,说兄弟,好心告诉你一个事,你这汤赶紧卖吧,再卖不完就有臭脚丫子味了。同学们谁在家也没听过这类故事啊,讲完三四个故事,,这节思想品德课就差不多结束了,也该放学了。所以投票评三好学生时候,啥叫品德好,会讲故事就是品德好,不选我?以后还想不想听故事了。有实力没办法。哈哈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6月3日到6月5日)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