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笑着挥挥手,令众人都退下。
接着就是庄户人一群群的进来拜见。
都是几十人一伙。
倒也方便。
这庄子共二百丁,不到千口人。
也差不多了。
京东西路,京东东路,都是现在大宋人烟最稠密的地方。
平均一户五口种着十来亩地,差不多够养家糊口。
但也就是够糊口。
和刚刚那些做小买卖的相比。
眼前这些纯粹在土里刨食的农民,衣着要寒酸的多。
都是穿着没有染色的灰色袍子,灰色是原色,连黑色,蓝色,月白等最常见的印染布也不曾看到。
至于有钱人的玄色,浅黄色,粉色,绿色,青色……更是不可能在这些农人身上见到。
不见是原色衣袍,武大还看到这些人穿的都是打着一层层补丁的旧衣袍。
武大原以为自己少年时的经历够苦了。
但他生活在城里,父母不光留下了一幢小房子,还给他留了做炊饼的家什和技艺。
比起种田,卖炊饼似乎也没那么辛苦。
武大以为,主要还是大宋的杂税太多。
而且多半在农民头上。
大宋和唐朝一样,实行租庸两税。
原本是土地税加丁口税都征齐了。
但还要额外征身丁税钱。
还有加征的田亩税。
这还是正赋。
征实物粮食,还要收农民的折支钱。
折支的过程,加重了农民负担。
当时的官员说:“本朝两税之重,七倍于唐。”
还有粮食运输管理的消耗税,叫“省耗”。
还有“雀鼠税”。
“脚钱”。
“头子钱”。
这是官吏收税的手续费。
“牛革筋角税”。
“进契税”。
“义仓税”。
“和买绢与折帛钱”。
“经总制钱”。
“月桩钱”。
“板帐钱”。
“渡支钱”。
“屠宰税钱”。
还有盐,茶,酒,虽然官营,一样收盐茶税钱。
还有养牛养死了要给枯骨钱。
武大今天买房,交的税叫“钞旁贴钱”,凡民间需用官府契纸的一律要交。
林林总总的税赋,光是正经名义的正赋杂税就有几十种。
怪不得到北宋末到南宋,财赋收入持续上涨增收。
而农民起义也是此起彼伏,接连不停。
武大原本的好心情,略有些败坏。
看着眼前对自己战战兢兢的农民,惟恐被夺佃后失了生活来源。
但他们的收成,除了交佃外,还要拿出一半甚至更多来交税。
真的就是勉强糊口。